ID: 24180982

10.2《师说》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109783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0.2,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韩愈 第一课时 文体知识 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 韩愈(768-824) 作者简介 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路人讥笑。 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赠给自己的学生李蟠 问题探究 二、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1、教师的职责? 2.阐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一段 以教师的重要作用/职责总论,阐述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结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批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2 3 今众人 古圣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愚益愚” “圣益圣” 择师而教之 耻师 小 学 大 遗 不耻相师 曰师曰弟子…… 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之智不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段 小结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纵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横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小结 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1.孔子从师 2.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全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