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0984

9.2《项脊轩志》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144175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 如刘禹锡的“陋室”、诸葛亮的“茅庐”、扬雄的“玄亭”、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龚自珍的“盟鸥馆”、王世贞的“尔雅楼”、唐伯虎的“魁星阁”、曹雪芹的“悼红轩”、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鲁迅的“绿林书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来拜读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从而了解归有光的一些光阴故事。 明·归有光 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重点) 2.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和三世变迁的感慨。 3. 学习作者从日常琐碎事件中选取典型细节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技巧。(难点) 4. 学习目标 5岁 读书 14岁 应童子试 20岁 童子试第一 35岁 乡试中举 连续8次, 会试落选。 66岁 病死于任上 60岁 中进士, 任县令。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明代昆山人,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 8岁 丧母 9岁 能文 23岁 娶妻 28岁 丧妻 66岁 去世 了解作者 “唐宋派”散文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写作背景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题目解说 项脊轩志 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项脊”之意有三: 1、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2、追念祖先。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 3、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他想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刘禹锡——— 梁启超——— 蒲松龄——— 鲁 迅——— 陋室 饮冰室 聊斋 绿林书屋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绿林”者,强盗也。 “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 朗读文章 读准字音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冥然 万籁 啄食 迨 异爨 逾庖 栖 老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