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Ⅰ考试语文答案 1.BDF 2.A【解析】A:代词,制度、官衔/取消句子独立性;B:副词,竟然,却;C:连词,即使;D:介词,凭借,用。 3.A【解析】惑:糊涂 4.B【解析】A:风尚/取道;B:动作偏指一方/观察;C:赞许/美好,尊贵;D:赠送/赠送 5.D【解析】A、C是主谓倒装句;B是定语后置句。 6.A【解析】A是指文章一定是先秦两汉的好,诗歌一定是汉魏盛唐的好,这是“拘泥于古”;作者在文章中的意思是“不拘泥于古”。 7.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的人,这就与在衣服中缝进树皮树叶,在煮熟的菜肴中加入毛血没什么区别。 评分参考: 彼:那些;者:……的人;缀:缝合;于……之中/内:状语后置句。每译对一处给1分。 8.(1)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把他当作老师。 评分参考: 乎:在;闻:知道,懂得;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他和他年龄相近,道德学问也相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谄媚。 评分参考: 彼:他;相若 / 相似:年龄相近 / 道德学问相近;位卑 / 官盛:(以)地位低(者为师)/(以)官职高(者为师)(补出省略的 “以…… 为师”);足羞 / 近谀:实在羞耻 / 近乎谄媚。每译对一处给1分。 9.(1)韩愈《师说》提 “古”(如 “古之学者必有师”),意图是借 “古人从师风尚” 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2)袁宗道《论文》提 “古”,是主张 “学古” 应学古人 “真情实感” 与 “自然文风”,反对拟古蹈袭,倡导文学表达的真实性; (3)前者借 “古” 立 “从师之理”,后者借 “古”明“为文之道”,一为论 “学”,一为论 “文”。 评分参考: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唐(尧)、虞(舜)还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能通顺地表达思想的作品。今人读古代的书籍,如果不能马上读懂,往往就说古代文章奇特奥妙,今人下笔写作不应该平淡浅易。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左丘明距离古代的时间不算久远,但《左传》里的字句却不曾和《书经》相似;司马迁距离左丘明的时代也不久远,但《史记》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到了现在,往回倒推到西汉,不知道经过几千年的久远时间,从司马迁用字和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现在的人写作用字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不也是很荒谬吗?中间经历了晋朝、唐朝,又过了宋朝、元朝,文人学者并不少,但却没有公然地抄袭模仿古文而占为己有的人。 李梦阳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每篇文章模拟古文,也叫做“回归正轨”。于是后代文人将此视为定律,像法令一样遵循。凡是有一句话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极为愤怒,将这样的文句看作旁门左道。他们不知道李梦阳模拟的手法,由一个人创作,还不会觉得太讨厌;等到后来,以一传百,(很多人跟着作)以讹传讹,错误愈来愈多,风格愈来愈低下,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阅读了。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意见想法,记叙事情、抒发情感,往往逼真,其中特别可取之处,是地名官职都用当时的制度。如今的人却嫌弃当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汉朝的名称头衔来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检索《一统志》,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哪里人了。再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方以及官衔名称如何呈现,司马迁的文章,优点在于描述事情就像作画一样清楚,谈论道理能够超越普通人想法。而近来有人却说:“西汉以来,封建宫殿、官师郡邑,这些名称都不高雅,即使司马迁复活,也不能写成史书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