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1437

第13课《与朱元思书》课件(共46张PPT)

日期:2025-11-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220623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3课,与朱元思书,课件,4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与朱元思书 第三单元第13课 丹青引·山水色韵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整体把握文意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01 02 03 (一)【导语设计】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形式多样,它们不断融合、发展、创新。每个朝代有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秦汉之前是诗歌,以四言为主;汉代是乐府诗,汉赋;三国是五言诗;南北朝是骈文;唐诗宋词,元杂剧元曲,明清小说。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散文以写山水景物见长,“文体清拔有古气”,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诗歌亦清新流丽,时人称“吴均体”。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二)【背景介绍】 吴均通史学,曾经私自攥写《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罢了他的官。焚烧了他的书稿。仕途遇阻。吴均不免心灰意冷 ,加之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受其影响,产生归隐之情。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二)【背景介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精神上却也是极自由的时代,大自然成了文人雅士审美活动的目标,寄情山水成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吴均也不例外。 二、教学过程 2、时代背景 了解: 我们现在读到的《与朱元思书》并非全文(没有对对方的称呼、落款等基本的信件格式),而仅是作者描绘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与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小品文的名作。 山水小品文的文体是散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可议论抒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文章,本文是骈体文。 二、教学过程 3、文体知识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zhuàn)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二、教学过程 1、字词积累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都 同样的颜色 跟、随 向东或向西 独一无二的 表示约数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意向东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译文 二、教学过程 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汹涌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译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浅青色 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湍,急流。 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 超过 二、教学过程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茂密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互相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译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轩:高。邈:远。 使人心生寒意的树 虚指,成千上百,形容很多 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 争着 凭借 二、教学过程 泉水冲击山石,发出清越的声音;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译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 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形容水声清越 美丽 互相和鸣 “转”通“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