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 2.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先民及历代服饰文化的先行者与创造者,在服饰材料方面,搜尽多种动植物,以超乎想象的智慧与耐心,将皮毛、枝条化为绕指柔。葛麻的发现与驯植自有其厚重的积累,而蚕丝的发现与创造更是为人类谱写了一首伟大而响彻古今的乐曲,从而建构了与异域先民创造的棉花文化圈、皮毛文化圈、亚麻文化圈互补的丝麻文化圈。在中国服饰文化的叙述格局中,服饰材料的探索、发现与完整巧慧的工艺过程,不只是客观外在的物质罗列,而且是渗透着温馨情愫的人文意象。 春秋战国时期,葛纤维逐渐被麻纤维替代。随着丝、麻、裘等新材质的发展,葛渐渐成为平民之物。到了唐宋,人们甚至把获得官职称为“释葛”。对葛麻所织褐衣的唱叹,往往就是平民情怀的抒写。《诗经·采葛》中的男子对心仪的女子一往情深地唱叹:“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服饰材质也延伸到了动物。从工艺层面说,因皮革鞣化技术的出现,兽皮的美观性、舒适性得到空前释放,从而确立了其真正成为衣装的可能性。从心理层面说,皮装在身从远古的炫耀到今日的羞怯,也有着以兽为神、以兽为役、以兽为敌、以兽为伴乃至以兽为友的多样性历史迁延。考虑到兽皮获得不易的珍稀性,加之图腾神圣的铺垫、官方的垄断,它的社会地位超拔而起,在一定时间段曾成为梳理社会秩序与文明、象征层级的高端符号。周朝曾专设“司裘”和“掌皮”之官职。在这时,“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裘之裼也,见美也”(《礼记·玉藻》),成为常态与共识。 如果说葛麻,异域或许有之,而丝绸,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服饰文明独有的贡献。《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得简洁且神奇:“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欧丝即吐丝。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所著《博物志》记载:沿里海及西梯亚洋海岸线东北行,即抵赛里斯(意为丝国,即中国)。其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在树上,取下后湿于水,理之成丝,织成锦绣,贩运至罗马,贵妇人做服饰,光彩夺目。 史载凯撒大帝因为穿着绸袍出现在剧场,绸袍多层而仍能清晰地看见肚脐而引起满堂轰动。东汉刘熙《释名》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于其价如金。”况西行数万里,出口到罗马,早就贵于黄金,甚至被视为国家衰败的象征。罗马元老院多次以法令禁穿丝绸。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把连接中国和西方的交通网命名为“丝绸之路”。 相比丝麻来说,棉花属后起之秀。众所周知,葛麻是半长纤维,丝是长纤维,它们都有悠久的纺织史。而棉花是短纤维,入境时脱籽、弹松这两道工序在丝麻古国史无前例,其织物质量远劣于丝麻,成为影响推广的瓶颈。差不多到宋末元初,黄道婆出现后,才有突破性的技术进展,从此棉花才可与丝麻抗衡。于是我们知道了《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所述并非织棉布之声;唐代《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游子衣也不是用棉布缝制,慈母手中也不是细细的棉线。 服装款式方面,我们的先民奠定了一种服饰结构模式,即缝合型结构。着装看似感性,虽为生命个体呈现,却极具理性,是人类文明的共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