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自主评估 高二语文 2025.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剧本杀”,一种在规定情境下,通过角色扮演,围绕剧情展开推理、解谜、互动的游戏。近年来,它已从一个小众圈层的桌面游戏,演变为席卷年轻世代的社交新浪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线下门店数量已突破四万家,市场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其核心魅力在于 “沉浸感”———玩家不仅是故事的旁观者,更是命运的执笔者。在几个小时内,他们可以暂时剥离现实身份,化身为侠客、侦探或名伶,在精心构筑的虚拟世界里体验别样人生。这种暂时性的“身份出逃”为背负现实学业、工作压力的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情绪释放窗口。 然而,剧本杀的价值远不止于娱乐。优质的剧本,如同一部微缩的“文学作品”,其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价值观传达,无不考验着创作者的功力。它正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将历史典故、社会议题、传统文化等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许多优秀剧本既没有消解作品的社会价值,又让玩家在娱乐中获得知识与启迪。更重要的是,它强调真实的线下互动,玩家在推理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逻辑思维与口语表达能力,更在角色互动中学会了倾听、共情与协作。这在以线上虚拟社交为主的当下,有效弥补了高质量面对面交流的缺失,重塑着有温度的线下社交关系。可以说,一个小小的剧本,撬动的是一个集文化消费、社交需求与心理解压于一体的庞大市场。 (摘编自辛伟《剧本杀:年轻人的社交“新宠”与文化“新象”》) 材料二: 我仍记得第一次玩剧本杀时的拘谨。当主持人将一本厚厚的剧本递给我时,我对自己能否扮演好这个名叫“苏然”的古代琴师毫无把握。故事背景设定在风雨飘摇的晚唐,七个素不相识的人被命运牵引至一座孤城。起初,我只是照本宣科,干巴巴地念着台词。但随着线索的展开,一桩陈年旧案的轮廓逐渐清晰,我发现“我”的命运与在场的每个人都盘根错节。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搜证后。当我找到那枚被藏在香囊里的断裂的玉佩时,剧本里关于“苏然”与恋人诀别的一幕瞬间涌入脑海,一种真实的、尖锐的痛感攫住了我,我甚至感到指尖发凉。那一刻,我不再是“我”,我就是苏然。在随后的讨论中,我开始据理力争,为苏然的清白辩护,与其他玩家的每一次眼神交汇都充满了试探与博弈。五个小时的游戏时间在高度专注的推理和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飞逝而过。 游戏结束,当主持人揭晓全部真相,我们才如梦初醒,不再纠结于谁对谁错。大家开始复盘,分享各自的视角和隐藏的故事,拼凑出一个远比我想象的更恢宏、更悲伤的画卷。走出剧本店已是深夜,我为苏然的结局感到怅然若失,久久无法平复,但更多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满足感。那五个小时,我仿佛真的在另一个时空里,活过了另一段人生。对很多人来说,“出戏”有点难,不过或许这也是这种体验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行业的健康发展亟待规范。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层面的监管与引导,也需要创作者坚守文化责任,提升剧本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品质,避免单纯追求感官刺激。 同时,剧本杀的火爆也引发了新的社会议题。首先是内容监管问题。部分不良商家为追求猎奇与刺激,在剧本中充斥暴力、恐怖、色情等元素,这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构成潜在危害。因此,建立类似电影行业的“分级制度”,对剧本内容进行有效筛选与标识,显得尤为迫切。 此外,过度沉浸还可能导致“认知失调”,即玩家对剧本中的角色逻辑与情感体验感受比较“完美”,将其带回现实,可能会暂时性地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对现实人际关系产生疏离感,产生社交代偿后的巨大空虚。剧本杀的“成瘾性”亦不容忽视,部分玩家因此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