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2636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3次 大小:387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答案,试题,语文,月月,学期
  • cover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三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其实,这是很不全面、也不十分准确的。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它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摆脱形体束缚、超脱智识局限的“坐忘”境界,和形如枯木、心似死灰的“吾丧我”状态,沉浸在自我精神世界中。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说的无为,主要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帮助万物生长却不将其据为己有,有所成就却不因此自傲,给予引导却不加以绝对的控制)(《老子》第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第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过于注重自然而忽视人为,一则说老子只看到屈从的一面而未见进取的一面,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治,在此基础上也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例如强调无为不是停滞不动,而是不凭个人主观意志行事。总而言之,《淮南子》所倡导的“无为”,是一种尊重客观规律、不妄加干预的积极治国智慧。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自然无为的赞叹。孔子认为,天从不言语,却能使四季更迭、万物生长,这是一种无声而高效的运行方式。他还称赞舜帝的治国之道,认为舜之所以能天下大治,并非依靠繁杂的政令或强力的干预,而是以身作则、庄重端坐,以德化人,从容而治,这正是“无为而治”的典范。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指出,执政者应引导百姓根据自然时序进行生产活动,耕种渔猎都要合乎时令,这样资源才能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