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85746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36545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结构,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语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深入赏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 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作者介绍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较强的纪实性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散文的分类 散文可分为叙事性散文 写景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等。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识“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2.抓线索,理思路,明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