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3 出师表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 疏通6—8段的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报知遇之恩,担托孤重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平民 亲自耕种 有名望,显贵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辱,谦辞 屈尊就卑 感奋激发 动词,答应,应许 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 十有一年矣。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 自那时以来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早晚,日日夜夜 没有效果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鼓励 表示期望 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排除,铲除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表示并列关系 斟酌利弊 阐明责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祭告 发扬圣德的话 怠慢,疏忽 揭示他们的过失 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 涕零,不知所言。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 流泪,落泪 1.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 历叙自己的身世 历数先帝之殊遇 追言先帝托孤之事 交代此次出征的根源 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2.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报知遇之恩 感恩图报 分析天下形式 政治远见 3.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 谨守诺言、坚守精神 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4.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议论、记叙、抒情水乳交融。 全文以议论为主,同时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期达到劝谏的目的。所叙之事如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为使自己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更能使后主信服。因为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全文贯串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报先帝,忠陛下。此番抒情能激发后主继承先帝遗志,进而听取自己的建议。 写作特色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言辞恳切,“报先帝而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作者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希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去雕琢,除粉饰,重真情,写实感,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古今异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宜开张圣听 引喻失义 古义:时候 今义:秋季 古义:扩大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古义:道理 今义:意义、含义 愚以为宫中之事 晓畅军事 古义:谦称,“我” 今义:愚昧、愚蠢 古义:通晓、熟悉 今义:精通,熟悉;(文章)明白流畅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由是感激 临表涕零 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一词多义 效 道 恐托付不效(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 中道崩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