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甫 登高 登高 登高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补充资料,了解杜甫,理解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掌握“猿、落木、长江”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文本分析前两联的意境。 3.明确本诗的写景手法与抒情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登高》一诗是杜甫在什么节日所作?该节日有什么习俗? 课外拓展--登高诗 所谓登高诗,即是诗人在登高时所作的诗歌,内容一般为登高见闻,借登高来抒发某种情感、志向。 1.通过阅读补充资料,了解杜甫,理解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掌握“猿、落木、长江”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文本分析前两联的意境。 3.通过分析文本,明确本诗的写景手法与抒情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有很多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 杜诗风格特色———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西南漂泊时期),诗人滞留夔州,时年55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更使他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写作背景 年事已高 百病缠身 身处乱世 失去挚友 无依无靠 本诗通过写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飘零的落叶、不尽的长江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旷远清冷的江边秋景图,营造了空旷辽阔、凄厉悲凉的意境。 1.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文本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前两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生命短暂 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时空的永恒) 对比 人生短暂,壮志未酬 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 意境 前两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 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 猿 哀愁、孤寂、羁旅之思(漂泊无依) 落木 时光流逝、生命凋零、思乡怀人、身世漂泊 长江 自然永恒、个体渺小、人世短暂、壮阔的生命力、承载历史沧桑 前两联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 颔联 2.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写景手法 风急天高【仰视、高】猿啸哀【听觉】, 渚清沙白【俯视、低】鸟飞回。【仰视、动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动景】 不尽长江滚滚来。【动景】 规范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