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 高 (唐)杜甫 一、诵读入境 吟咏入情 《登高》,你从诗中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 “悲” 诗眼 二、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三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第一时期:35岁以前,读书壮游时期。《望岳》,望建功立业,兼济苍生,有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 第二时期:35—45岁,困守长安时期。《兵车行》《丽人行》,十年困苦生活,使杜甫看到了政治的黑暗,忧国忧民。 第三时期:45岁—48岁,投奔新皇被俘,后因触怒皇帝,失去为官兴趣,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三别三吏《春望》,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 第四时期:48—58岁,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登高》《秋兴八首》抒发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杜甫人生四大时期 返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 登高 三、研读课文,品秋景之悲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赏读首联,结合图片,找出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色?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赏读首联,结合图片,找出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色?(小组合作探究) 风急:迅急的秋风 天高:高远的天 猿啸哀:悲哀的猿啸 渚清:清冷的水中小岛 沙白:白色的沙 鸟飞回:低飞盘旋的水鸟 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俯仰结合 品味意境: 苍凉 清冷 风急天高猿啸哀:动势开篇摄人心 动势铺陈 “风急天高”以垂直与水平动势瞬间拉开宏阔视界,“急”字写出秋风迅猛,“高”字勾勒出天空的辽阔,为全诗奠定开阔的背景。 情感转化 “猿啸哀”将巫峡特有猿声转化为情绪符号,形成视听通感。“哀”字将自然声响与诗人内心的悲凉紧密相连。 渚清沙白鸟飞回:静景对照显孤回 静景描绘 “渚清沙白”以冷色调描绘江洲,“清”、“白”字勾勒出一幅素淡的画面。 情感隐喻 “鸟飞回”以盘旋不前的姿态暗合诗人漂泊难归的心境,鸟儿的徘徊象征着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迷茫,实现由景到情的第一次潜移。 对仗工整 “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对仗工整,互映成趣。 情感过渡 此句从动到静,从高到低,从远到近,自然过渡,为下文的抒情做好铺垫。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品读颔联,对比意象“落木”、“长江”,思考含义并体会意境。 生命短暂 宇宙永恒 品味意境: 雄浑壮阔 沉郁悲凉 空间拓展:“无边”以虚笔扩域———自然代谢之宏大。 对比反衬:“落木”与“长江”形成对比,使悲秋之情更加深沉,为尾联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 感情过渡:此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为颈联的直抒胸臆做好铺垫。 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精读颈联,合作探究:感受作者有多少悲苦。 空间辽阔,漂泊之远 经年累月 人生暮年之苦 病痛缠身之苦 独自登高,百病缠身, 孤绝处境之苦 萧瑟之秋 人生之秋 漂泊之苦 “万里悲秋常作客”:由景入情,将个人的流浪与时代的离乱叠合,诗人以自我之身承载家国之痛,完成了由写景到写史的视角跃升。 “百年多病独登台”:从时间维度切入,从空间的漂泊转向时间的病苦,从客愁转向孤独,写出诗人晚年的凄凉悲苦。“登台”诗人以登高之举,展现出一种孤高的姿态,虽病犹登,悲而不馁。 高处天地苍茫,自身孤渺,无限悲苦。 八层意思 八种悲苦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