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3633

统编九语下 12 词四首 课件 两课时(共65张PPT)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127318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九语,四首,课件,课时,65张
    (课件网) 12 词四首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把握词作大意,熟读成诵,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在诵读中感受词人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都是分片的(除了极短的小令),层次感比较强。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词调),韵位因调而异。从风格上说,词比诗在抒情方面更加个性化,多空灵婉转、回环往复之致。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大晏(殊)、小晏(几道)、欧阳修,婉约是其本色。 本课所选的几首宋词,是豪放派的词作。范仲淹作词不多,《渔家傲·秋思》可以说是豪放派词的先驱。苏轼的词,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位。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又极大地推进了词体的革新,在词中融入更多爱国热情,以及怀才不遇的伤感。秋瑾的词也多豪放语,风格上与苏、辛的豪放词颇为相近。 新知导入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新知讲解 “渔家傲”,词牌名。“秋思”,题目。“秋”点明季节;“思”即忧思之情。题目的意思是戍边将士在边塞肃杀的秋季思乡忧国。 题目解说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作者简介 《渔家傲·秋思》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彼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背景链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朗读节奏) 朗读感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课文讲解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点明了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季,景色与中原不同。 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荒漠上的烟。 边塞特有的各种声音同军中的号角声一起响起,渲染了浓郁、苍凉的战地气氛。也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一是天气异:天气极冷,与中原地区的气候大不相同。二是声音异:充满了边塞特有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在中原地区是不可能听到的。三是环境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与中原地区华灯初上的太平景象不同。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争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