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三国》《水浒》等名作不同,模拟戏剧是《红楼梦》重要的叙事手段。 借戏剧之石以攻小说叙事之玉,首先表现在借用一曲总揽全剧的方法。根据脂评提供的线索,曹雪芹对自己的写剧才能很自负。梦演红楼梦曲就是曹雪芹自创北曲。这是借用从南戏开始、以一曲总揽全剧的方法为小说叙事服务。《红楼梦》第五回用一曲提调一人命运,再和《红楼梦·引子》《收尾·飞鸟各投林》共同合成恢宏悲怆的《红楼梦》总曲,并成为小说总纲。这样的叙事方法,并非小说“章头诗”的发展,而是向戏剧借来的东风。 借戏剧之石以攻小说叙事之玉,其次表现在小说关键之处使用戏剧名作的叙事。“贾元春归省庆元宵”点了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脂评点明了这四出戏的含义:第一出,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伏黛玉之死。在“皇恩浩荡”、骨肉团聚的日子里,以元春的文学修养和谨慎为人,不可能也不应该点如此不吉利的戏文。曹雪芹故意让元妃大喜之日点大悲之戏,大有寓意。脂评说:“所点之戏剧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遗憾的是,我们没法看到曹雪芹如何沿着四个折子戏的叙事韬略写出《红楼梦》后部惊心动魄的大悲剧,特别是贾府之败和元春、黛玉之死。 长篇小说的人物多、头绪多,如何运筹帷幄?如何很好地处理“花开多头,各表一枝”和百花同艳的关系?《红楼梦》运用戏剧化场面的分分合合,每个角色都有相对独立的重头戏,又常在十回左右安排一次多角色同台“演出”:元春归省,贾母打醮,宴大观园,大观园诗会,庆寿、庆元宵、庆仲秋等。这样的叙事方法,比《水浒传》宋十回、武十回等按主要人物的经历叙事好得多,比《三国演义》现成的三国三条线叙事难以处理,却处理得比《三国演义》还要好。 使用戏剧的内在叙事形式(即不使用戏剧格式、只使用戏剧冲突形式)是19世纪欧洲著名小说家的叙事法宝。亨利·詹姆斯论述屠格涅夫说:“倘若他不是一贯地着眼于做一个戏剧家的话,他就可能时不时地变成一个徒劳无益的理论家,一个非常乏味的小说家。在他笔下,各种事物都以戏剧形式呈现出来;没有戏剧形式作为依仗,他显然就无法构思出任何东西。”异国同调,没有戏剧作为依仗,中国最顶尖的小说家曹雪芹亦将无所作为。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材料二: “戏中戏”的编剧理念与艺术技巧运用在《红楼梦》中,同样显示了结构性的意义。小说正文所叙的故事,与小说中嵌入的戏剧故事,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意义空间,但因为小说中人物的各种需求而发生联结。两个文本互相影响,彼此牵制,形成了“互文”现象。如果说小说文本是元文本,穿插出现剧目、唱词、念白的戏剧则是一种潜在的文本,它以另一个先行存在的意义空间,扩大了元文本意义空间的生命。潜文本的存在,使得它与元文本同时成为对方的一面镜子,互相照亮对方的生命;又如影子,彼此依存,一方如若缺失,另一方就形单影孤,失去光华。简言之,在《红楼梦》中,元文本与潜文本“互文”关系照亮了彼此的意义空间。由于潜文本是一种先期的存在,若要充分理解元文本层面的题旨,须对潜文本的情节意义、主题内涵等有先行的认知。这对小说读者提出了观戏读剧的基本要求。 曹雪芹对剧目、唱词、念白、情节、角色及演出等戏曲元素的引用,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而是出自一种自然的习惯,复活一段文学的或艺术的记忆。戏曲与小说作为古代文学谱系的构成部件,本来就是互相孕育、彼此影响的。一向杂学旁收的小说人物贾宝玉,对各种小说与传奇脚本喜读爱读,小厮四处搜集了来孝敬,其知闻之广可谓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