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观察并分析有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发展归纳、推理和验证能力,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准确计算,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运算过程与结果,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际情境和运算规律的探究,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包括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原则,并能熟练运用于计算中。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培养数学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难点 (1)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不同符号的数相乘时符号的确定。 (2)理解和运用倒数概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有理数是否互为倒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活动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情境引入】 教师(展示问题): 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 3cm,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 3cm。预计经过 4 天,甲、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各是多少? 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那么经过 4 天,甲水库的水位变化量为 3+3+3+3=3×4=12(cm); 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为 (-3)+(-3)+(-3)+(-3)=(-3)×4=-12(cm)。 结合这个实际问题,类比乘法的意义,我们发现:一个 负数 乘一个 正整数(设为 n)的积,可以看作是这个 负数 重复相加 n 次的和。 那么 正数与负数 相乘、 负数与负数 相乘又该如何理解和计算呢?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将从中寻找答案。(学生:听讲并思考) 二、问题引入,自主探究 活动二:问题引入,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 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培养他们的 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点: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 1:我们略微改变一下 活动一中的问题:若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 4cm,预计经过 3 天,乙水库的总变化量是多少? (-4)+(-4)+(-4)=(-4)×3=-12(cm)。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 1 的结果是什么?(学生:-12) 你认为 3×(-4)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3)×(-4)呢? 你是怎么做的?请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3×(-4)=-12;(-3)×(-4)=12。因为乘法需要满足交换律) 教师进一步提问: 3. 你能仿照上面的方法说明(-2)×(-5)=10 吗?(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解决) 学生:我们可以这样想,-2 加上自身 - 5 次,相当于加上它的相反数,结果是 10。 问题 2:再写一些算式进行计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享: 学生 A:我发现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教师:非常好!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 学生 B:绝对值是相乘的。(教师:对了,你们总结得很好) 教师总结: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 0 相乘,积仍为 0。 例 (教材 P50 例 1)计算: 3 × (-4) = -12 (-3) × (-4) = 12 (-2) × 5 = -10 2 × 5 = 10 教师进一步解释: 非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步骤: (1)确定积的符号; (2)写出各因数的绝对值; (3)计算绝对值的积。 问题 5: 观察例题(1)中的因数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一个数乘 - 1,所得的积就是它的 相反数。(教师:非常正确) 问题 6: 观察例题(4)中的因数和结果,猜测两个因数的关系。 学生:该式两个数的乘积为 1,与我们小学学过的 倒数 相近。 概念引入: 如果两个 有理数 的乘积为 1,那么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倒数,也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