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评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在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中,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小语有感于建筑之美,撰写了下面文稿。请你参与其中,合作完成1~4题。 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和寺庙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在历史上多有记载。紫禁城是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红墙黄瓦,富丽堂皇;匠心设计,巧妙绝轮。苏州园林是园林建筑的典范,亭台轩谢,因地制宜;高树低树,俯仰生姿。吸引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鸡鸣寺是寺庙建筑的代表。愿中国古建筑之美能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永不消逝!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墙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之一,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凝聚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在园林中,墙是最重要的造景手段之一,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利用墙的穿插、开阖、引导、遮蔽、框景来营造独具韵味的空间趣味的实例。墙上往往雕镂着各色图案,徽州、江南地区的砖雕更是别具匠心。“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好看的不仅是精湛工艺与绝妙匠心,甚至有墙内的满庭春色,墙外的百态众生。 1.小语在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时遇到了困难,请你帮他选出正确的一组( )(2分) A.记载(zài) 俯仰生姿(fú) 消逝(shì) 雕镂(lóu) B.记载(zǎi) 俯仰生姿(fǔ) 消逝(shì) 雕镂(lòu) C.记载(zài) 俯仰生姿(fǔ) 消逝(shī) 雕镂(lóu) D.记载(zǎi) 俯仰生姿(fú) 消逝(shī) 雕镂(lòu) 2.小语自认为对汉字掌握得很好,但对于文中第一段的两个错别字,还是难以找出,请你帮他找出来并改正。(2分) _____改为_____ _____改为_____ 3.小语发现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但却不知如何修改,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_____。(2分) 4.下面是小语和小文读完上文后的讨论结果,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墙黄瓦”“精湛工艺”分别是并列短语和偏正短语。 B.“紫禁城是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这句话的主干是:紫禁城是杰作。 C.“愿中国古建筑之美能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永不消逝!”这句话是感叹句。 D.“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和寺庙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这句话的主语是“寺庙建筑”。 5.古诗文默写。(8分) 宋代,词(长短句)发展到了最高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名篇帙繁。晏殊用“无可奈何花落去,①_____”(《浣溪沙》)的词句将伤感与通达交织在一起,透露出生活的哲理;欧阳修则用“②_____,绿水逶迤”(《采桑子》)描绘出西湖春景的美好;青年时期的李清照则用“争渡,争渡,③_____”(《如梦令》)描绘出一段美好的回忆;朱敦儒用“中原乱,④_____,几时收”抒写中原沦丧的忧国忧民的哀痛。 唐代,律诗出现了大量杰出作品,从初唐王绩的《野望》中用对仗工整的诗句“树树皆秋色,⑤_____”描绘了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崔颢也在他的《黄鹤楼》中写出了黄鹤楼上极目远眺之景“⑥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则在《渡荆门送别》中用“⑦_____,⑧_____”化静为动,描绘了万里长江图。看似写景,景中融情,正是唐诗写景特点之一。 6.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5分) 第二天,一个女同志,按照约好的时间和接头暗号,来到成岗家里。这个女同志是个安详稳重的人,不到三十岁,中等身材,衣着朴素,蓝旗袍剪裁得很合身。 …… 是眼神晕眩?还是自己过于激动? 布告上怎么会出现他的名字?她觉得眼前金星飞溅,布告也在浮动。她伸手擦去额上混着雨水的冷汗,再仔细看看,映进眼帘的,仍然是那行使她周身冰冷的字迹: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 语段中的那个女同志是_____。此人物的性格特点是_____ _____。(3分) (2)请你再简要概括一个与其相关的情节:__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