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研读鲁迅的童年回忆,感受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望,理解《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 的文化价值,体会封建教育背景下儿童天性与教育模式的碰撞,增强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认同感与鉴赏能力。 语言运用:积累文中 “确凿”“倜傥”“人迹罕至” 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掌握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的句式特点并学会仿写;能准确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的语言特色,提升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梳理 “百草园 — 过渡段 — 三味书屋” 的文章结构,培养逻辑思维;通过对比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差异,探究作者情感倾向,发展辩证思维;通过分析寿镜吾先生的人物形象,提升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百草园中自然景物的生机之美、儿童活动的童趣之美,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对童年的珍视;赏析文中生动的描写手法,学习用文学性语言展现生活中的美好,提升审美感知与审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以 “空间变换” 为线索的结构,理解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生活的内容差异。 赏析百草园部分的景物描写、传说叙述与活动描写,体会 “乐园” 的内涵;分析三味书屋部分的环境、人物与事件,把握作者对封建教育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理解 “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中 “似乎” 与 “确凿” 的不矛盾性,体会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差异。 辩证分析寿镜吾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 “苦中有乐” 的复杂情感,而非单纯的批判或否定。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 ——— 或许是村口老槐树下的追逐打闹,或许是外婆家院子里的花鸟虫鱼,或许是课堂上偷偷画下的小人儿。这些细碎的片段,长大后回想起来,都成了心底最温暖的光。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文学巨匠的童年,看看他记忆里的 “乐园” 是什么模样,又是什么样的学堂,承载了他另一段成长时光。他就是鲁迅,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回忆性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预习检测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他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犀利的文笔揭露封建礼教的 “吃人” 本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此后,他陆续创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经典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体裁,内容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批判国民性问题,引领时代思想潮流。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作品收录了 10 篇散文,多回忆童年、少年及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文字兼具温情与批判,是了解鲁迅早年生活与思想的重要文本。“朝花夕拾” 意为 “早晨的花傍晚拾起”,暗含作者晚年对过往时光的回望与珍视,字里行间满含对童年纯真、少年理想的怀念,也藏着对时代环境的反思。 字词积累 确凿(què záo) 觅食(mì shí) 跪坐(guì zuò) 拗断(ǎo duàn) 轻捷(qīng jié) 云霄(yún xiāo) 恭敬(gōng jìng) 倘若(tǎng ruò) 啄食(zhuó shí) 鉴赏(jiàn shǎng)和蔼(hé ǎi) 质朴(zhì pǔ) 博学(bó xué) 渊博(yuān bó) 蝉蜕(chán tuì) 倜傥(tì tǎng) 淋漓(lín lí) 盔甲(kuī jiǎ) 绅士(shēn shì)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 (三)课文教学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章结构,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