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哲学 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 第1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基本理论) 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 第5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第6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辩证 唯物 主义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7课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第8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吸收外来) 第9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 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哲学与文化》基本结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 质 与 意 识 的 辩 证 关 系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方法论 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方法论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现象、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祖先会总结出这些关于藕的农谚或俗语? 人的这些认识,究竟从何而来?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 寒露天,采藕芡 霜降不刨藕,越冬变苦头 种完麦,忙完秋,快采藕: 七月藕尖赛人参,九月老藕煨瓦罐 “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 “秋天吃藕,胜过吃肉”。 “浓藕汤,吃者补又壮”。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从湖北藕汤看“认识” 挖藕最佳时节 认识与实践 01 含义:认识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分类: 感性认识 和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 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 区别: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1、认识 主体:人,(而非动物)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积极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 你对藕有哪些认识?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鳄鱼流眼泪———好可怜 鳄鱼流眼泪———排出体内的盐分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_____ 知觉:对藕的整体认知_____ 表象:当藕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_____ 1. 感觉(对藕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视觉: 看到藕是棕黄色的外皮,切开后内部是洁白的,中间有圆形的孔洞。 · 触觉: 摸到藕的表面是粗糙的,沾着泥巴;掰断时感觉很脆;切开后感觉汁 水丰富,有点黏滑。 · 味觉: 生吃时,感觉清脆、微甜、多汁。 · 嗅觉: 闻到藕有一种清香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味道。 · 听觉: 咀嚼生藕时,听到“咔嚓咔嚓”的清脆声响。 2. 知觉(对藕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 将上述各种感觉综合起来,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 “一根完整的藕” 的形象: 它是一节一节的,外皮粗糙呈棕色,内部洁白多孔,吃起来清脆香甜。 3. 表象(对藕的回忆和印象) · 当藕不在你面前时,你脑海里依然可以回想出藕的大致样子、味道和口感。这个“脑海中的藕”就是表象。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