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831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10-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205610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同步
  • cover
(课件网) 自然时间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早期国家) 大变动时期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旧石器时代(渔猎采集) 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畜牧)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权贵阶层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承认土地私有,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统治模式 群居但不定居 定居,氏族公社 部落(联盟)、禅让 世袭制 内外服 分封、宗法 君主专制建立中 礼崩乐坏 200万年前 1万年前 BC2070 BC1600 BC1046 BC771-770 BC476-475 BC221 课前回顾 1、列国纷争:春秋战国 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大国争霸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诸侯国数量减少: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统一趋势加强。 2、出现长城: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护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3、出现新兴大城市:说明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进一步壮大。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战国时代,七雄并立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解读】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王室衰微,诸侯内乱,少数民族内侵,严重威胁中原各国。各国竖起“尊王攘夷”的旗帜,区别“华夷之辩”,并逐渐形成了主张以文明与野蛮而非以种族和地域区分华夷的观念。 伴随着兼并战争与开疆拓土,战国后期七大国已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集合体,七国境内少数民族与华夏族关系密切,民族关系得以实现初步融合。 一个简单粗暴的总结: 中原各国的立场:强调自身华夏身份,对周边民族加以区隔、同化; 周边民族的立场:认同中原各国的生产生活方式; 整体历史趋势:剧烈政治军事活动推动的民族交融; 3、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3、华夏认同 战争、内迁、认同 各民族相互学习,封建化 “华夏”是“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呈现出文化、政治实体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断进行除带来了混乱外,还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界限,进一步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最终,各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步融入华夏族。 ———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石器锄耕: 生产力水平低下; 集体劳作; 耕作效率有限; 生产积极性低; 井田制、奴隶制; 铁犁牛耕出现: 生产力提高; 个体家庭劳作; 耕作效率提高; 生产积极性高; ??? 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童五尺一犁,以为三日之功。 ———《管子》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