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5 秋天的怀念 一、课文文体:叙事散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作家、散文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三、写作背景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史铁生26岁时,也就是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第六个年头,她便因肝病去世,当时才49岁。母亲的早逝,让史铁生感到了母爱的珍贵与厚重。后来,他在许多的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对“母爱”这个话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他的成长之路,其实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她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四、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重病缠身的母亲想方设法鼓励“我”好 好活。 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我”答应母亲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母亲 非常高兴。 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写母亲去世了,昏迷前仍然牵挂着“我” 和妹妹。 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五、课文主题 这篇散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感怀,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 六、拓展延伸 叙事散文: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的欢迎。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6 散步 一、课文文体:散文 二、作者简介 莫怀戚,重庆人,作家。1969年上山下乡,1979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系列《大律师现实录》等。其作品曾获得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 三、课文主题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7 散文诗二首 一、课文文体:散文诗 二、作者介绍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三、写作背景 《金色花》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荷叶 母亲》本文是作者看见雨中的红莲垂在荷叶下,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就好像母亲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不让他们受到伤害一样,从而有感而发,想到母亲与儿女之间的亲情,写下了这首散文诗。 四、课文主题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