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统编版|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政治大动荡:列国纷争 二、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观念 三、经济大发展:小农经济形成 五、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六、社会大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线索 四、政治大变法:变法运动 材料: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周 东周 东周建立,周天子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 思考:周天子势力的衰微,造成了什么局面? 诸侯纷争 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礼崩乐坏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思考:结合地图与材料,分析春秋战国之际权力如何流动?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教材P9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教材P10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权力的流动有何趋势? 权力下移 出现此种趋势的原因? 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权力大小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a.春秋时期:华夏认同(同源共祖)观念产生 b.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思考:天下大乱与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会对民族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战国铁农具 带有鼻环的青铜牛尊 任务一:观察并思考,通过下列图片,能够得到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什么现象? 范蠡 吕不韦 富商大贾 铁质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 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冶铁技术的进步, 手工业制造能力强 货币流通广泛, 商业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探究】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带来的生产关系变化? 铁犁牛耕 生产力提高 公田抛废、私田开辟 生产力 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政治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要求建立新制度。【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 ? ?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变法 申不害改革 吴起改革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诸侯国 变法 齐国 邹忌改革 楚国 吴起变法 韩国 申不害变法 赵国 胡服骑射 魏国 李悝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任务二:结合课本内容和所学,以秦国为代表的诸国为何要变法? 材料: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趋利。……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 要略》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兼并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 百家争鸣的思想推动 秦国国君渴望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任务三:阅读课本,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面临的问题 对策 作用 井田制瓦解 公田废弃 私田开垦 兼并战争 激烈 分封、宗法制 瓦解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