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词四首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教读引领课 【学习目标】 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其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结合注释,了解诗词大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第1课时 《渔家傲 秋思》《江城子 密州出猎》 预习检测 (1)词又称 ,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 ,产生于 ,极盛于 。 (2)大部分词可分为 和 两部分。词有词牌,如 、. 、 等,有的有题,也有的无题。 (3)范仲淹,字 , (朝代) 家、 家。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在散文、诗、词等文体创作上均有名篇传世。 宋 长短句 新诗体 唐 渔家傲 上阕 下阕 江城子 西江月 希文 北宋 政治 文学 预习检测 (4)苏轼,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朝代)文学家、书画家。是“ ———之一,与其父 , 其弟 ,合称“ ———。 三苏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唐宋八大家 苏洵 苏辙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情境导入 下面是一首诗和一首词,细读,谈一下词相比于诗的特点。 (1)朗读这两首诗词,自主思考它们在形式、押韵、抒情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2)小组内交流。 (3)班级内成果展示。 句式:诗歌句式整齐,词句式多变,层次感较强; 押韵:《十五夜观灯》押 an 韵,一韵到底, 《渔家傲·秋思》上片都押 i 韵,下片则不一致,有变化; 节奏:《十五夜观灯》读来节奏感强, 《渔家傲·秋思》读来有回环往复之感。 内容及情感:《十五夜观灯》描述元宵节燃灯五彩缤纷,人们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的盛况,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欣喜; 《渔家傲·秋思》上片写边塞风光,字里行间给人以孤独之感,下片寄予了思乡之情,情感表达更加外露。 资料链接 (1)词都是分片的(除了极短的小令),层次感比较强。 (2)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词调),韵位因调而异。有的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有的平仄韵交替错落,丰富多变。 (3)每首词的词牌,只是标明了词的曲调,与其乐曲的原始内容大多无关。 但是,不同的词格,因其字数的多少、节奏的缓急、押韵的规则等方面的不同,具有适宜表现不同内容的特点。 (4)从风格上说,词比诗在抒情方面更加个性化,多空灵婉转、回环往复之致。 资料链接 词最初是民间作品,文人仿作由中唐开始,到晚唐、五代进入全盛。不过这时期的词都是小令,题材大多是宴乐闺情,语句浅明婉丽。到了宋朝,篇幅渐渐长了,中调、长调越来越多;文人气渐渐重了,语句由浅明趋向藻饰委曲;风格趋向分化,出现了婉约派及豪放派。宋朝以后,词不再用作歌词。 初读晓意 1.诗词朗读: (1)自由朗读四首词,初步感知词的节奏。 (2)听读四首词,注意标注字词读音、断句和节奏;初步感知诗词内容。 (3)自由朗读四首词。 (4)班级内成果展示。 2.根据注释及工具书,通过联想、想象,说说四首词的大意。 (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2)交流讨论,疏通词意,解决疑难。 (3)班级内成果展示。 资料链接 《渔家傲·秋思》 宋朝建立后,重内轻外,边疆武备松弛。后西夏元昊称帝,宋廷仓促讨伐,但每战辄败。范仲淹到延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