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一中高2023级2025年秋季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以下是东北四台遗址发掘的成果 第一层遗址 距今约7600年 大量的石磨盘,磨及石铲翻土工具。 第二层遗址 距今约9000年 4座半地穴房址,骨针,骨锥研磨器。 第三层遗址 距今约1万年 灶,柱洞,灰烬堆积,打制的细石器。 这些发现反映该遗址先民( ) A.万邦时代的生活景象 B.流动栖居走向逐渐定居 C.家庭私有制阶级产生 D.长期处于游牧渔猎阶段 2.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并称之为“方国”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的特征是( ) A.经济生活经历了第一次革命 B.阶级分化明显,孕育国家雏形 C.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D.崇尚敬天保民,形成礼乐制度 3.三代时期鬼神崇拜盛行,神祇高居于民众之上。春秋时期“民神并举”“重民轻神”等观念勃兴,精英阶层借助“民主神从”的形式、“民先神后”的次序,间接确立了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本体地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儒家学派的倡导 C.民众力量的成长 D.士阶层逐步崛起 4.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期,公孙臣等人曾劝谏制定礼仪规范,文帝以礼仪繁琐不利于国家治理为由未采纳;汉武帝时期则“改正朔,易服色,封太(泰)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使礼仪规范化、制度化。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 A.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 B.削弱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C.恢复西周的礼乐传统 D.构建大一统的政治统治秩序 5.在河南出土的北魏时期墓志、碑刻中,可见内迁民族使用汉文撰写家族源流与生平事迹;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时,将拓跋氏改姓“元”,并解释“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象征王朝承天受命。这反映出北魏时期( ) A.少数民族文字走向消亡 B.北方政局平稳有序 C.汉族文化的影响力较大 D.门阀势力受到冲击 6.安史之乱平息后,节度使在境内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如河朔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过4人,其余或世袭,或自立,或牙军拥立。这一现象( ) A.影响了晚唐的政治生态 B.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 C.导致中央决策方式异变 D.阻断了集权体制发展 7.唐中叶以来,有关河北道的水灾统计频次下降明显,而江南道、淮南道的统计频次急剧增加,岭南道终唐一代都罕有水灾记录。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河北道社会救济手段多样 B.长江流域的藩镇势力较强 C.岭南道行政效率较为低下 D.国家财政主要来源地变迁 8.唐宋时期宰相名号制度中往往加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等头衔,逐渐形成“昭文相———史馆相———集贤相”的等级序列。据此可知( ) A.相权强化之后皇权受到制约 B.宰相由政治身份向学术身份转变 C.促进了唐宋文化的高度繁荣 D.皇帝通过头衔体系直接调控相权 9.北宋初期,朝廷大量任用科举出身的文官,并规定“宰相须用读书人”,同时抑制武将权力。地方行政长官多由中央文官兼任,且频繁调换以防专权。《宋史》称“本朝无世臣,贱不谋贵,疏不间亲”。这反映出北宋( ) A.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逐渐形成 B.门阀士族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C.中央集权制度遭遇严重危机 D.商品经济发展瓦解传统等级 10.下表为北宋在宋辽边境设置的榷场(部分)。由此可知( ) 名称 设立时间 废止时间 存续年数 雄州榷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3 景德二年(1005年) 终仁宗、英宗之世 约63 霸州榷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3 景德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