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词语解释 【华】花。下文的“荣” 也是“花”的意思。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盈】充满。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整体感知 译文: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棵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满了茂密的花朵。妇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朵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丈夫。花香盈满妇人的衣袖,可是道路遥远,这花无论如何也送不到他的手中。其实这花有什么稀罕的呢 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它表达思念罢了。 整体感知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棵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 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首句中的“庭中”暗示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诗。 诗句赏析 从“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可以看出 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诗句赏析 这两句诗是诗人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感慨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 怎么理解“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诗? 诗句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第一至四句描绘了春天庭院中妇人折花送给丈夫的场景。这种场景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人遐想。第五、六句紧承前两句来写,描绘出花的珍贵,暗示了人物的神情。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相思怀念。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诗歌鉴赏 课堂小结 中心归纳 中心思想 《庭中有奇树》通过对庭中树木和折花 寄远行为的描写,婉转而深沉地表达了女子对远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揭示了人类情感中普遍存在的困境:爱意因距离或时空阻隔难以传达。 龟虽寿 背景链接 创作时间:此诗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或十三年(208年)初———赤壁之战前夜。 历史事件: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北伐乌桓(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柳城(今辽宁朝阳)一战中大获全胜,平定了北方。回师途中经过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写下了《步出夏门行》组诗,《龟虽寿》是其中最后一章。 曹操的个人境遇: ①年龄与心态:当时曹操53岁(古人平均寿命较短,50岁已属高龄),但他刚取得北伐胜利,统一中国北方,志得意满。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是他以年老千里马自喻,表达虽至暮年仍胸怀壮志的豪情。 ②政治抱负:曹操此时已基本扫平北方割据势力,准备南下统一全国(后续即发动赤壁之战)。诗歌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直接反映了他追求功业、不甘衰老的进取精神。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词语解释 【竟】终结。这里指死去。 【腾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蛇。 【骥】骏马,好马。 【枥】马槽。 【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 【永年】长寿。 整体感知 译文:神龟虽然长寿,但总有终结一生之时;腾蛇虽然能够腾云驾雾,但终有化为泥土灰尘之日。年老力衰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中,但它的志向仍是日行千里;怀有远大抱负的人虽到晚年,但其雄心壮志不会改变。人的寿命的长短,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