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目录 学习目标 01 新课引入 02 新课讲解 03 课堂练习 04 课堂总结 05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 正确认识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识记并理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进步性,领会“两弹一星”精神等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科学精神: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意义。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通过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的责任意识。 新课引入 2024年6月,中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二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球,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183天,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此次任务标志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我国正稳步迈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空间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 思考: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调动全国资源、统筹长期规划、聚焦核心目标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 优势,这是航天工程这类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项目成功的关键保障。 01 (1)资源统筹:打破壁垒,实现全国 “一盘棋” 航天工程涉及航天、电子、材料、机械等上百个领域,需数万科研人员协同。社会主义制度能突破地域、部门、企业的壁垒,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技术层面:可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国企等力量联合攻关,例如火箭发动机研发需多单位分工协作,避免重复研究。 物资层面:能集中调配特殊材料、精密仪器等稀缺资源,优先保障航天任务需求,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调动全国资源、统筹长期规划、聚焦核心目标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 优势,这是航天工程这类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项目成功的关键保障。 02 (2)长期规划:锚定目标,保持战略连续性 航天事业需数十年甚至更长期的布局,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性可保障规划不随短期政策变动,持续投入核心目标。 从 “东方红一号”(1970 年)到 “天宫” 空间站(2022 年建成),我国航天始终围绕 “独立自主建设航天强国” 的长期目标推进,每一步任务都服务于整体规划。 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三号,历经 30 余年持续投入,即使面临技术瓶颈或外部挑战,也能保持研发和试验的连贯性。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调动全国资源、统筹长期规划、聚焦核心目标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 优势,这是航天工程这类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项目成功的关键保障。 03 (3) 风险承担:集中力量攻克 “卡脖子” 难题 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无法依赖外部引进,必须自主突破,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资源攻克高难度、高风险的关键技术。 在空间站建造中,我国曾面临空间机械臂、再生式环控生保等 “卡脖子” 技术,通过组建专项攻关团队,集中全国顶尖人才和资金,最终实现自主研发。 面对载人航天任务中的安全风险,可调动医疗、应急等多领域力量建立保障体系,例如航天员在轨驻留 183 天的生命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