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7218

【新教材核心素养】中图版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2《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0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1130002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教学课件,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上册,地理,新教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章《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 第二节《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 课时 第1-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中图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城镇与乡村景观,识别聚落类型的空间差异,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案例分析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建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聚落景观”的逻辑关联。 人地协调观:认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理解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认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 “保护传统风貌”的重要性。 地理实践力:通过判读聚落景观图、绘制城镇与乡村特征对比表,提升地理图表的读取、分析与归纳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章《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的核心内容,承接“世界人口分布”,聚焦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城镇、乡村),从“景观特征”和“变化规律”两个维度展开,是后续学习“气候对聚落影响”“地域文化与聚落”的基础。教材以“景观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大量图片、案例(如浙江余村、深圳、德国埃森市)将抽象的聚落知识具象化,符合初中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动态变化”和“人地关系”,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聚落”的基本概念,能通过生活经验区分城镇与乡村,但对“景观差异的本质(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景观变化的深层原因”理解不足。此外,学生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知多停留在“保护古建筑”层面,缺乏对“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与发展平衡”的系统思考,需通过案例研讨和实践活动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景观图,归纳城镇与乡村在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完成特征对比表。 2.结合浙江余村、深圳等案例,分析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原因,说出“乡村→城镇”“城镇产业升级”的景观表现。 3.通过讨论传统村落保护案例,说出保护乡村风貌的意义,提出 1-2 条合理的保护建议。 重难点 重点: 1.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差异(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 2.城镇与乡村景观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社会经济、人口、政策)。 难点: 1.理解“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是聚落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 2.辩证认识聚落发展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5分钟) 【情境展示】 播放两张图片:①乡村清晨农田劳作、炊烟袅袅的场景;②城镇早高峰车流、高楼林立的场景。 【问题设问】 1. 两段视频展现的居住环境有明显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种人类聚居场所? 2. 你能从视频中找出 3 个关键差异吗? 观看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找出差异(如建筑密度、生产活动、交通方式),自由发言。 通过生活化情境激发兴趣,建立“景观差异→聚落类型”的初步认知,自然导入课题。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25分钟) 一、城镇与乡村 1、【概念铺垫】展示“聚落定义”PPT,强调“生产生活需要聚居的场所”,明确城镇与乡村是两种基本类型。 2.【景观对比】呈现“乡村景观图(农田、低矮分散房屋)”和“城镇景观图(高楼、密集道路、商场)”,发放空白对比表(含“规模、人口、生产活动、公共设施、建筑特征”维度),布置小组任务:“4人一组,结合图片完成对比表,5分钟后小组代表分享。” 3.【点拨深化】针对小组分享内容,补充“生产生活方式是差异根本原因”:乡村以农业为主→人口分散、建筑低矮;城镇以工业/服务业为主→人口密集、设施完善。 二、城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