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 唯物论 唯物 辩证法 认识论 回答如何认识世界(探索认识的奥秘)(第四课) (实践、认识、真理) 回答世界怎么样(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课) (联系、发展、矛盾) 回答世界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 (物质、运动、规律、意识) 社会历史观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 (第五课) 价值观 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第六课) 【课标要求】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学习目标 01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02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0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思考】 结合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思考为什么类人猿能进化成人? 其中哪个因素是最关键的,产生了什么作用?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恩格斯 恩格斯在1876写的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这样论述: 劳动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精神文化领域 构成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 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温故知新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 意识 决定 能动作用 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构成: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两种基本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①含义: 是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②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最主要) (2)社会意识 ①含义: 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②内容: ①政治、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②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社会存在 【判断】下列分别属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是? 1.比亚迪汽车 2.中国梦 3.新型冠状病毒 4.治疗新冠的诊疗方案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双减”政策 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9.民法典 10.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梁启超: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马克思:“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都是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也是这样。” 【思考】以往哲学为什么会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人们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社会历史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