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0163

第三单元学习项目三 歌唱我们的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01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867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七年级,音乐,初中,2024,简谱
  • cover
《学习项目三 歌唱我们的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导向: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四大核心素养,通过歌曲深度学习,培育学生对中国当代爱国音乐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认同。 学段目标适配:七年级学生需达到 “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风格与情绪;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能参与合唱或多声部演唱,提升协作能力”。 课程内容要求:落实 “中国音乐历史进程” 单元教学任务,通过经典作品演唱,掌握进行曲风格歌曲的演唱技巧,理解爱国主题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实施原则:倡导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采用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方式,注重音乐与历史、语文等学科的融合,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 二、设计理念 素养本位,知行合一:摒弃 “单纯技巧训练” 模式,构建 “情感体验 — 技巧提升 — 文化认同 — 创意实践” 的素养发展链条,让学生在演唱中理解、在实践中提升。 承前启后,单元贯通:作为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历史进程” 的收尾环节,承接第一课时的歌曲认知,衔接单元 “古代 — 近现代 — 当代” 的音乐史脉络,突出《歌唱我们的祖国》作为当代爱国音乐典范的承继价值。 问题驱动,精准突破:针对第一课时学生在音准、情感表达、多声部配合等方面的薄弱点,设计分层任务与探究活动,实现 “精准诊断 — 靶向教学 — 巩固提升”。 文化浸润,价值引领:通过创作背景深化、时代意义解读、当代演绎对比,让学生体会歌曲 “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将爱国情感从 “歌词感知” 升华为 “行动自觉”。 三、教材分析 单元定位:本课时选自人教版(简谱)2024 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 学习项目三,是单元 “当代复兴赞歌” 板块的核心内容。单元以时间轴为线索,从古代礼乐文明、近现代救亡音乐到当代爱国创作,构建了中国音乐史的完整认知框架,本课时承担着 “总结单元主题、升华爱国情感、实践文化传承” 的重要功能。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审美感知:能准确辨识歌曲 ABA' 结构的情感变化,把握进行曲风格的节奏特点(附点、切分节奏),通过力度层次(p—mf—f—ff)的处理,感受歌曲从庄重自豪到激昂奋进的情感递进,提升对爱国音乐的审美判断力。 艺术表现:熟练掌握歌曲的音准与节奏,能准确演唱装饰音(如 “飘扬” 后的倚音)和难点乐句;能参与二声部合唱,做到声部和谐、音量均衡;能以饱满的情感、有力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化理解:深入了解《歌唱祖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与影响(如国庆庆典、重大赛事演唱场景),理解歌曲作为 “时代声音镜像” 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创意实践:能结合当代审美,对歌曲进行简易创意改编(如加入拍手节奏、设计领唱与合唱的互动形式),或用文字、绘画等形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精准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与情感表达,实现 “平稳 — 激昂 — 升华” 的情感转换。 掌握二声部合唱的配合技巧,做到声部清晰、和谐统一。 理解歌曲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将爱国情感融入演唱实践。 教学难点: 解决 B 段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 乐句的音准问题(高音区气息控制)与切分节奏的准确性。 二声部合唱中低声部的稳定性(避免被高声部带偏),以及声部间的音量平衡。 避免 “喊唱” 现象,用气息支撑实现激昂情感的自然表达。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2 分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歌曲不同版本音频、国庆庆典演唱视频、二声部合唱谱例)、钢琴、分声部演唱提示卡、力度记号贴纸(p/mf/f/ff)、创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