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0835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圣泽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日期:2025-10-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2146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第二,解析,试题,历史,次月
  • cover
汶上圣泽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2025.10.25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其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人殉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处于旧石器时代中后 B.由采集农业转向农业生产 C.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D.国家形态取代了部落联盟 2.有学者指出,商周文化上承仰韶、龙山、二里头文化的军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色,重点发展王权,从而保证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的延续,也避免了像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那样,因突出神权、崇尚祭祀造成财富巨大浪费而过早夭折。该学者意在表明( ) A.商周时期已经建立专制王权 B.商周政治神权色彩淡薄 C.政治理性有助于文明的延续 D.神权政治注定命运短暂 3.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分封制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各族混居。……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材料意在说明,周人的统治( ) A.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 B.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成 C.促进中央集权的强化 D.推动了国家结构转型 4.老子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孔子则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他在被匡地之人围困时亦言:“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由此可推知,二者的言论是基于对( ) A.自然本原的探讨 B.治世理想的追求 C.人性本善的认知 D.阶级立场的考量 5.春秋时期,位于西北地区的姜戎氏“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亦能赋《诗》以明其志;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与诸夏”“周于先王”。据此可知( )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D.周边民族完全融入华夏族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如《地理志》多聚焦政区沿革,但民间兴起的博物典籍却广泛记载南北山川道路、风俗物产;其中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徐衷的《南方草物状》、裴渊的《广州记》等被后世广泛引用。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政局动荡削弱官方学术主导地位B.知识体系突破传统经史范畴 C.地理认知的提升依赖学者的游历D.区域开发推动认知需求拓展 7.学者研究发现,西晋的临海郡在东晋时已析分为临海、永嘉二郡,又增置了二县,户口数却只有西晋的56.7%;西晋时期的零陵郡在东晋时已析置为营阳郡,刘宋时户口数只有西晋的21.7%。类似的情况还可以找到不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B.均田制未得到执行 C.编户齐民制度解体 D.江南地区经济衰退 8.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创立中朝是因为“行政中枢客观上软弱无力,不能胜任武帝时代大肆更张的需要。”但是,当宰相石庆辞职时,武帝却勃然大怒,迫使石庆照旧任职。由此可见,汉武帝此举意在( ) A.弥补行政中枢的弊端 B.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 C.以制衡之制强化皇权 D.弱化传统宰相的作用 9.汉武帝时设置刺史,以六条问事,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但到东汉后期,刺史的秩位提高,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这在当时( ) A.反映吏治腐败日益严重 B.有利于消除地方的威胁 C.不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力度 10.在汉代朝臣的上疏谏言中,将君主比作父母的话语时有出现;而作为“一家之长”的君主也十分注重君臣关系,君主会将辅政大臣称为“吾股肱”,甚至比作自己的孩子。汉代士大夫以“子谏父”的方式进谏,甚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