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4988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zip

日期:2025-10-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6次 大小:2791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东省,月月,解析,试题,历史,湛江市
    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0月高一月考历史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C C B C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A B B A D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D C B C B A D A 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有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遗址的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反映这一时期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陶寺遗址未体现其他地区的特征,无法推断出多元一体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陶寺遗址具备早期国家的特征,开始进入农耕文明与材料不符,且“开始”表述绝对,排除C项;陶寺遗址是新时期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才出现了青铜文明,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中国学者提出的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改变,社会从无阶级到有阶级,从公有制到私有制,国家的建立也重塑社会关系,这凸显社会关系变革在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性,故选B项;物质生活的发展如城市建设和金属使用是国际标准的重点,但中国方案弱化物质层面,排除A项;城市形态的演变是国际三要素之一,中国方案未以城市为核心,排除C项;考古史料鉴别是研究文明起源手段而非判断文明产生标准,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杨庄遗址地处中原到长江中游交通要道,二里头时期文化内涵与中心区相似,出土石矛、石镞等兵器,结合二里头文化作为夏代早期国家的史实,其中心区(河南偃师)的文化特征向周边扩散,表明早期国家通过军事和文化手段扩展影响力,控制关键区域,故选A项;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增强,此时没有足够信息表明该观念增强,排除B项;遗址位于交通要道且文化相似,反映区域交流活跃,而非衰退,排除C项;兵器出土和环壕聚落暗示军事组织和社会分层存在,非弱化等级制度,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商代建筑从宫庙未严格区分向分立转化,甲骨文与金文中宫(宫殿)、宗(宗庙)、学(学校)、仓(仓库)、廩(粮仓)等名称多样,反映出不同建筑承担特定功能,如居住、祭祀、教育、仓储,体现建筑功能专门化趋势,故选C项;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未呈现名称与血缘相关内容,排除A项;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才确立,排除B项;仓、廩虽与农业相关,但宫、庙、学等功能分化主要由社会文化因素推动,如祭祀和教育发展,非农业单一推动,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甲骨文单字的数量、字形结构、造字方法,语法、句式结构等信息可以得知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据此推测商代文明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甲骨文,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排除A项;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本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等情感和认知的集合,材料中主要介绍的是甲骨文,并没有各族人民对甲骨文的态度,不能得出是否存在民族认同,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甲骨文的分布情况,无法得知中原地区与周边的交往情况,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由题干可知,战国前后“百姓”一词的运用对象从“贵族”到“普通民众”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战国前宗法制得到严格执行,只有贵族才能拥有姓,普通群众没有姓。战国以后宗法制衰落,普通百姓也拥有了姓,故选B项;分封制度是地方的行政制度,排除A项;百家争鸣主要涉及思想领域的争论,排除C项;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