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5一2026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一)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部落聚集区内部整齐划一的居所安排减少,出现一些大型乃至特大 型房屋,建筑讲究,超出一般居家生活需要,而普通居所凌乱分散。这可说明当时 A.权贵阶层已经出现 B.中国迈人阶级社会 C.部落内部秩序混乱 D.邦国都城规模扩大 2.西周时,周懿王去世后,不是其儿子继位,而是其叔父辟方继位,是为孝王。周孝王去世后 不是其嫡长子继位,却是以懿王的太子(孝王的侄孙)为周夷王。这表明 A.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B.周人对宗法制度进行了调适 C.分封制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D.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3.下图为《左传》记载的春秋晚期史事(摘编)。据此可知,春秋晚期 公元前538年,一向被视作蛮夷的楚国将召集诸侯盟会,楚王准备采用齐桓公会盟诸侯礼仪,且向 宋国国相和郑国执政问礼,为不使礼仪有阙,楚王还“使椒举侍于后,以规过”。 A.各国政治制度趋于统一 B.楚国霸权地位确立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政治秩序较为稳定 4.春秋战国时期,大中小各类城市星罗棋布,遍及全国,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建筑规模空前扩 大。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修筑技术的进步 C.兼并战争的促进 D.各国变法的推动 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5.鲁国童子汪绮为国战死,依礼,童子死而为殇,葬礼简单,孔子认为“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 无殇也”,主张以成人丧礼葬之。孔子还认为丧礼应当量力而行,不必概遵古制。孔子的观 点反映出 A.礼制应当因事制宜调整 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C.社会贡献决定礼仪规格 D.下层平民阶层利益备受重视 6.秦始皇时,蒙恬、蒙毅受到特殊信用,“名为忠信”,权势超于诸将相之上。秦始皇死后,蒙氏 在上层政争中败落,“不忠”成为主要罪名。这反映出 A.上层政治斗争比较激烈 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权威 C.儒学政治地位不断提升 D.政治权力分配随意性强 7.秦始皇陵西侧劳役人员墓地中发现十九人的瓦文墓志,其中标志刑徒籍贯的地名十四个, 分别属于原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有学者指出:“瓦文与记载相互参证,说明修建始皇陵 的大批刑徒,都从原山东六国诏调而来。”据此可以推知 A.原山东六国地区人口密集 B.劳役征调范围遍及全国 C.秦朝对六国旧地统治严苛 D.齐楚等国的手工业发达 8.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夷夏间没有严格界限,二者虽然 文化、生活习俗不同,但可相互转化。董仲舒的观点 A.说明民族交融成为时代潮流 B.迎合了汉武帝开拓疆域的需要 C.反映了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D.表明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9.刘秀登基后先后6次下令释放奴婢和3次下令禁止虐待奴婢。释放奴婢的范围包括王莽 时期被没入官为奴而不合汉法者,因贫困被卖为奴而自己要求离去者,因战乱被掳卖为奴 者,被主人灸灼者等。这一举措 A.完善了王朝的法律体系 B.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 C.推动了社会形态的转化 D.旨在恢复和发展生产 10.考古发现,自汉武帝后已有原始的植物纤维纸,但由于质地粗糙,还不能用于书写。这 些出土的西汉麻纸,多用来作衬垫或包裹东西。从东汉初年的文献中常常提到纸等现 象推测,这时植物纤维也许有新的进步,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