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 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有了 初步的认识, 这为本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地位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所以学好该框 题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 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阶 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需要选择 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来创设情境,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梯度的探究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课程标准】: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了解认识的含义,理清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及其关系;理解实践的 含义和基本形式以及特点,懂得分析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关键能力:深刻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提高运用实践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1)政治认同: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具 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唯书、不唯上,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3)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自觉地学法、尊法、守法、 用法。 (4)公共参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 实践。 【教学重点】: (1)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难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综合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神舟十六号发射全过程》,思考我国航天神舟系列活动是一项什么活动?我国发射神舟十六号飞船的目的是什么? 2、【学习过程】 总议题: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议题一:什么是认识? 探究与分享:高二某班同学在讨论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当谈及神州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时。 甲:神16和神17也没多大区别呀!也是三位宇航员,同样出征再返回……看起来都一样,没觉得有啥不同。 乙:区别可大了!神舟十七号相对于十六号在飞船性能、通信技术、科学实验、安全性、宇航员生活五个方面的重大升级代表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这些进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结合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你认为什么是认识? (2). 分析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两种看法有什么区别? 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点拨: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