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建议及民生改革实践,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总趋势,增强对国家改革发展政策科学性的认同。 科学精神:结合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案例,辩证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性把握社会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特征。 公共参与:树立“改革推动发展”的意识,主动关注2025年时政中的改革举措,思考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行动方向。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通过5.1《社会历史的本质》掌握“实践是社会生活本质”的基础理论,对2025年四中全会、民生改善等热点有直观感受,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抽象规律缺乏系统认知,易将社会发展简单归因于“政策推动”,需通过具象案例搭建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五课的核心内容,承接“社会历史本质”,下设“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两目,形成“规律揭示—趋势把握—实践指引”的逻辑链,为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学难点:结合四中全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阐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民生改革案例中分析“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含2025年10月时政素材的PPT(四中全会公报、县域医共体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等);印发探究任务单;布置预习教材两目核心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10月时政混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东台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广东广州设立“妈妈岗”促进就业。提问:“这些时政事件共同勾勒出社会发展的图景。从哲学视角,社会发展遵循哪些客观规律?为何说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动力?”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初步感知“产业发展”“政策调整”“民生改善”等关键词的内在关联。 设计意图:以高层部署与地方实践的联动场景切入,激发探究欲,自然引出“社会历史的发展”主题。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2025年时政中的发展密码———社会历史如何遵循规律向前推进? 分议题一:动力之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明确“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部署源于生产力发展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占全球60%,但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光子传感、具身智能等新技术突破,亟需配套的生产组织模式革新。实践中,多地通过生产关系调整适配生产力:浙江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山东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预计未来五年传统产业升级将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问题设置:①四中全会为何将“培育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作为核心任务?这体现了生产力的什么作用?②浙江、山东调整生产组织模式的做法,反映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什么影响?结合教材说明二者的辩证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一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组织“生产力vs生产关系”关系梳理,结合“新技术倒逼生产模式变革”的逻辑补充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明确“生产力发展催生生产关系调整,合理的生产关系反哺生产力”,梳理二者辩证关系框架。 知识点讲解: 核心概念: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