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的冬天》第1课时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2课时 教材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经典散文,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文章以“温晴”为核心特征,描绘了济南冬天无风、响晴、山美、水清的独特风貌。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布局,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与情感,语言优美生动,极具画面感。本课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学生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基本感知,又为后续学习《雨的四季》等写景抒情类文本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自然景物有直观感受,但对写景散文的深层意蕴、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尚显薄弱。部分学生可能习惯于直白描述,缺乏细腻观察与诗意表达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已有接触,但应用不够灵活。因此,教学中需借助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从“看景”走向“品情”,从“读文”走向“悟美”,突破语言感知与情感体验之间的障碍,提升审美创造与思维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品味老舍笔下济南冬日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增强对祖国山水之美的认同与热爱。 2. 在对比北平、伦敦冬景中体会中国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文化自觉与民族自豪感。 语言运用 1. 能准确朗读课文,读出节奏与情感,做到语音规范、语调自然、停顿恰当。 2. 能结合语境理解并积累“响晴”“安适”“贮蓄”“空灵”等关键词语,能在写作中正确使用。 思维能力 1. 能通过圈画关键句、提取信息,梳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脉络,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 能分析拟人手法如何使景物形象更生动、情感更真挚,提升联想与想象能力。 审美创造 1. 能通过朗读与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小摇篮”“水墨画”“蓝水晶”等诗意画面,激发审美想象力。 2. 能模仿文中写法,用拟人化语言描绘家乡冬景,实现个性化表达与艺术再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温晴”是济南冬天的核心特点,能从文中找出具体依据进行说明。 2. 掌握拟人手法在写景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会赏析句子中的情感色彩。 难点 1. 深入体会作者为何将济南比作“放在小摇篮里”,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温情与依赖感。 2. 从“水不结冰”“绿藻冒热气”等细节中感悟作者对济南的深情厚爱,实现由景到情的升华。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板书设计图、词语卡片、小组任务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唤醒记忆【5分钟】 一、创设情境:寻找“心中的冬天” (一)、播放一段北方城市冬季雪景视频,并配以低沉背景音乐 1. 教师引导语: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段声音———呼啸的北风、踩雪的咯吱声、远处孩童嬉戏的笑声……这是你记忆中的冬天吗?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认为冬天最让人难忘的是什么?是寒冷刺骨的寒风?是厚厚的积雪?还是屋檐下悬挂的冰凌?请用一句话描述你心中的冬天。 3. 教师展示三组图片:北平大风漫天图、伦敦阴雨连绵图、济南阳光洒落图,引导学生比较三地气候差异。 4.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一个生活在北平的人说“冬天没风就是奇迹”,而一个来自伦敦的人说“能看见太阳就是怪事”,那他们口中的“奇迹”和“怪事”会出现在哪里? 5. 教师揭示答案:这些话出自一位作家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今天,我们就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去发现一个没有风声、阳光明媚、山清水秀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