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6183

鄂教版(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2课 黄河中游民歌 桃花红杏花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01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245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黄河,教学设计,花白,花红,民歌,中游
  • cover
《2 黄河中游民歌 桃花红杏花白》教案 学科 初中音乐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 音乐(简谱)八年级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黄河漫步”单元中的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黄河中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山歌之一。歌曲以“开花调”为体裁,结构简洁,旋律优美,歌词运用“起兴—点题”的传统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出情感表达,体现了黄河流域人民真挚、热烈的情感世界。该作品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歌“以物喻情”的审美特征,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文化理解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辨与节奏感,对流行音乐较为熟悉,但对传统民歌的认知较浅,尤其缺乏对“开花调”这类地方性山歌形式的理解。部分学生在演唱时容易出现音准不稳、节奏拖沓等问题。同时,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细腻,对爱情、思念等主题有较强共鸣。因此,教学应借助情境创设和即兴实践,引导学生从“听觉体验”走向“情感共鸣”,再升华为“文化认同”,突破地域文化隔阂。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准确聆听并分辨《桃花红杏花白》的旋律特征与节奏型,感受其清新婉转的音色与深情的意境。 2. 能结合歌词内容,说出“开花调”起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民歌“借物抒情”的艺术魅力。 艺术表现 1. 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掌握弱起小节与连音线的处理技巧。 2. 能在教师指导下,使用课堂乐器(如口琴、竖笛、打击乐器)进行简单旋律变奏,展现个性表达。 创意实践 1. 能根据歌曲情绪设计一段即兴演奏或哼唱,体现对旋律的个性化理解。 2. 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民歌改编小剧场”任务,将旋律与生活化语言融合,发展创造性思维。 文化理解 1. 能说出“开花调”流行于山西太行山区的地理背景,并简述其“起兴—点题”的歌词结构特点。 2. 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享一首家乡或熟悉的民歌,表达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把握《桃花红杏花白》的旋律走向与节奏律动,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 2. 理解“开花调”中“起兴—点题”的歌词结构,体会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难点 1. 如何在演唱中处理弱起小节与连音线,使声音连贯、富有感情。 2. 如何引导学生跳出“照搬原曲”的思维定式,实现旋律的个性化即兴变奏。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源、口琴/竖笛/三角铁等课堂乐器、板书图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走进太行山 【5分钟】 一、视听启程:走进山西左权的春天 (一)、播放视频片段,创设情境 1. 创设情境:山峦叠翠、桃树初绽、杏花如雪,远处传来悠扬的山歌声,画面缓缓推进至一位老农在田埂上边走边唱。 2.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从这段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让你联想到怎样的季节?什么样的人会唱这样的歌?” 3. 预设回答:看到桃花、杏花开了;听到歌声很悠远;感觉像在农村田野里;可能是农民在劳作时唱歌。 4. 教师小结:“这正是山西左权一带特有的‘开花调’———一种用自然花开来比喻人心情的民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土地,去听一首流传百年的山歌:《桃花红杏花白》。” 5. 板书课题:“桃花红杏花白”———山西左权民歌,顺势展示歌曲简谱第一句:“1 2 3 3 2 2 1 . 2 3 5 6 7 2 7”。 6. 引导学生观察简谱:“这个开头是不是有点特别?它不像我们平时唱的‘1 2 3 4 5’那样整齐,而是从‘1’开始,但前面有一个小小的休止符。” 7. 揭示知识点:这是典型的“弱起小节”———歌曲不是从强拍开始,而是从弱拍切入,营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