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6187

人教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学习项目二 音乐为什么会让人浮想联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3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512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音乐,人教,课时,第一,浮想联翩,让人
  • cover
《学习项目二 音乐为什么会让人浮想联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要求,本课时聚焦以下维度: 审美感知: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不同风格音乐,精准捕捉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的变化,感知音乐情感与联想的内在关联,提升对音乐情感色彩的辨别能力。 艺术表现:鼓励学生运用肢体动作、绘画、语言描述等多元形式,表达聆听音乐产生的联想,尝试即兴创作旁白或简单律动,增强艺术表达的流畅性。 创意实践: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基于音乐要素进行联想转化与创意表达,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文化理解: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认识音乐联想的文化差异性,理解音乐如何反映特定时代与文化内涵。 基础能力:掌握音乐要素与联想的对应规律,能初步分析音乐引发联想的机制,形成 “聆听 — 感知 — 联想 — 表达” 的完整学习链条。 二、设计理念 本课时以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为导向,遵循 “感性体验为先,理性认知跟进,实践运用落地” 的教学逻辑,核心设计理念如下: 情境化沉浸式学习:创设 “音乐联想体验馆” 情境,通过多媒介(音频、视频、图像)营造沉浸式氛围,激发学生主动联想的内在动机。 多感官联动策略:打破单一听觉局限,整合视觉(绘画、视频)、动觉(律动、表演)、语言(描述、创编)等感官体验,构建立体式学习路径。 分层递进式设计:从 “自由联想” 到 “要素分析”,再到 “创意表达”,层层递进设置学习任务,符合七年级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 生本化互动建构:尊重学生个体联想的独特性,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互评互鉴等形式,构建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 跨学科融合视角:融合美术(音乐绘画)、文学(故事创编)、戏剧(情景表演)等学科元素,拓宽音乐学习的边界,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简谱)2024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音乐的独特魅力” 学习项目二,是单元核心探究内容。单元以 “音乐的表现力” 为核心,前一项目聚焦 “音乐的情感表达”,本项目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 “情感如何引发联想”,为后续 “音乐的文化内涵” 学习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辨识旋律走向(上行、下行、平行)、节奏型(密集、舒展)、和声色彩(和谐、不和谐)等基本音乐要素。 理解音乐要素与联想的对应规律,能清晰阐述 “上行旋律引发积极联想”“密集节奏引发紧张联想” 等核心观点。 掌握用语言、绘画、肢体动作表达音乐联想的基本方法,能完成简单的音乐故事创编或律动设计。 (一)教学重点 揭示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与联想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学生能结合具体作品阐述 “音乐如何引发联想”。 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形式(语言、绘画、动作)将内心联想转化为外在表达,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难点 突破联想的单一性与局限性,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中多层次、多元化的联想内容,避免 “千人一面” 的表达。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联想的主观性与文化差异性,初步克服文化隔阂,实现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深度感知。 平衡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的关系,避免过度强调理论分析而削弱音乐欣赏的趣味性,或仅停留在感性体验而缺乏深度认知。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音乐联想初体验(5 分钟) 1. 沉浸式聆听 教师操作:播放班得瑞《安妮的仙境》纯音乐片段(1 分钟),多媒体同步展示梦幻森林、溪流、小鸟等自然意象的动态图片,关闭教室灯光,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双手轻放桌面,全身心沉浸聆听。 2. 自由分享 音乐结束后,教师提问:“在聆听这段音乐时,你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