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课标要求为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本节课是主题三 地球的表层中的开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条目有两个要点:一是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这是指海陆分布的自然状况。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地表海陆所占的比例。第二,地表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第三,世界海陆分布极不均 匀,即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西半球比东半球多;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东半球比西半球多。第四,无论如何划分半球,均是海洋多于陆地,即使是陆地面积最大的陆半球,也是如此。二是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这是指地表海陆分布的人为划分。该部分内容属于地理常识,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排序、分布位置和界线等内容。能够准确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需要学生正确理解大洲和大洋,这必然涉及大陆、岛屿、半岛、海、洋、海峡等术语。当然,这些术语可以运用地图说出,而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的概念。本条目旨在使学生从全球尺度上认识现代海陆格局,对地球表层的整体面貌形成宏观认知。对海陆分布及大洲大洋的认知,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获得,既强化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又促进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把知识活学活用。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占比,描述海陆分布特点【综合思维】。 2.结合地图,掌握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利用地图,找出相邻大洲的分界线,会用几何图形表示各大洲的形状。【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结合地图,掌握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找出相邻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故事导入:老师讲解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个短剧。介绍出圈短句“家人我们在外面流浪很久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接着介绍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其他大洲的文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清楚自己本堂课的任务。 聆听故事内容,了解大洲的主要文物。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海洋与陆地 教师展示1、地球卫星图片和中国玉壶从大英博物馆发来的求助信。 聆听学生的观点后总结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同理心,积极学习。 展示海陆面积比较图。 引导学生分析海陆面积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首先总体介绍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让学生知晓我们即将学习的七大洲与四大洋,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与地图素养。 3、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问题导学: ①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 ②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 ③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相比较,哪个地区陆地面积大 4、展示“水半球、陆半球”图。讲解什么是陆半球、水半球。引导分析陆半球与水半球中海洋面积的大小。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无论如何划分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但要辩证地看待某一具体区域的海洋和陆地状况(如南北极地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看图,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特征。 教师展示1、中国玉壶从大英博物馆发来的求助信。引导学生明确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2、展示亚洲局部地区海陆分布示意图。 学生观察与思考:什么是大陆、大洲、岛屿与半岛 [设计意图]明确海陆的相关概念,为学习大洲设置前置知识点。 3、展示“世界地形图上”引导学生找出: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大洲———亚洲,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岛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