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4608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5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1-20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1083762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哲学,必修,统编,政治,高中,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课前检测 一 二 课前准备: 课本《哲学与文化》 《三维设计》 双色笔 要求:双手持书,大声背诵 板展要求:写明题号、姓名,书写认真、规范,标题化、序号化 1.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及方法论P41 2.认识的含义和反映形式?P48 3.实践的含义与特点?P49 课前检测 一 二 课前准备: 课本《哲学与文化》 《三维设计》 双色笔 要求:双手持书,大声背诵 板展要求:写明题号、姓名,书写认真、规范,标题化、序号化 1.认识的形式及其关系P48 2. 实践的特点P49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0 导入新课 一 二 嫦娥奔月 伽利略观测月亮 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 月背的第一道车辙 我们对月亮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思想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标 一 二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材料分析,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2、通过材料分析和合作探究,了解人的认识的来源,区分获得认识的途径,掌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中国探月工程充满着浪漫的情怀与美好的愿景。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中华民族情感寄托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对象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承载着古人对月球的无限遐想,它们不仅是简单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对月球最初的感性认知,这种认知饱含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深深烙印在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探索月球的热情。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确立了“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是建立在对航天技术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和对月球探测目标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科研人员们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月球的物理特性、轨道参数、地质构造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模拟和计算,精确地设计探测器的轨道、结构和功能,确保探月任务的顺利实施。 议学情境(同桌讨论3分钟) 结合材料,思考在探月的过程中,如何体现认识的含义与形式?并分析形式之间的关系?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中国探月工程充满着浪漫的情怀与美好的愿景。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中华民族情感寄托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对象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承载着古人对月球的无限遐想,它们不仅是简单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对月球最初的感性认知,这种认知饱含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深深烙印在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探索月球的热情。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确立了“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是建立在对航天技术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和对月球探测目标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科研人员们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月球的物理特性、轨道参数、地质构造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模拟和计算,精确地设计探测器的轨道、结构和功能,确保探月任务的顺利实施。 议学情境(同桌讨论3分钟) 结合材料,思考在探月的过程中,如何体现认识的含义与形式?并分析形式之间的关系? 点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含义不同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不同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