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5151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1-19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2850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2025-2026,学年
  • cover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署及 2025 年非遗创新实践,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科学精神:辩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理性看待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实践路径,避免文化复古或全盘否定的极端思维。 公共参与:立足 2025 年地方文化实践案例(如非遗进校园、文创产业发展),树立 “传承文化从我做起” 的意识,主动参与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活动。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基础认知(如春节、书法、传统节日),对 2025 年非遗展览、文创产品等热点有生活体验,但对 “文化的本质与功能”“传统文化传承的科学路径” 缺乏系统理解,易出现 “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的认知偏差,需通过时政案例深化理论认知。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核心内容,承接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下设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当代价值”“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目(注:结合教材逻辑整合,覆盖 “文化定义”“文化功能” 核心考点),形成 “认知 — 价值 — 实践” 的逻辑链,为后续学习 “文化创新” 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的四大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传承传统文化的核心路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教学难点:结合 2025 年时政案例(如四中全会文化部署、非遗创新)阐释 “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理解 “创造性转化” 与 “创新性发展” 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将 “传承” 等同于 “复古”。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含 2025 年 10 月时政素材的 PPT(四中全会文化公报、河南 “唐宫夜宴” 升级版演出、浙江非遗竹编文创产品、校园汉服文化节);印发探究任务单;布置预习教材核心概念(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 2025 年 10 月时政混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关于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河南卫视 “唐宫夜宴” 走进校园巡演、浙江非遗传承人用竹编技艺制作现代家居产品。提问:“这些场景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从哲学与文化视角,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发挥作用?我们又该如何正确传承?”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如参与的传统节日活动、购买的文创产品)自由发言,初步感知 “文化” 的多元形态与当代价值。 设计意图:以高层部署与地方实践联动场景切入,激发探究欲,自然引出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主题。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2025 年时政中的文化力量 ——— 如何读懂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分议题一:文化之 “核”——— 什么是文化,其内涵如何体现?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 年 10 月,多地开展 “传统文化进生活” 系列活动:北京故宫推出 “数字文物库”,观众可在线赏析《千里江山图》细节(精神产品);陕西西安举办 “汉服礼仪大赛”,参与者学习揖礼、叉手礼等传统礼仪(精神活动);广东潮汕地区 “中秋烧塔” 习俗入选国家级非遗,村民通过集体参与传承民俗(精神活动与产品的结合)。同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 问题设置:①材料中的 “数字文物库”“汉服礼仪”“中秋烧塔”,共同指向 “文化” 这一概念,结合教材,如何定义 “文化”?②这些案例分别体现了文化内涵中的哪些方面? 教师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