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众美中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2025年9月 读懂孩子的“心” 安放家长的“情” ———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子关系建设 目录 01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02 家庭教育的困境与迷失 03 如何构建滋养型亲子关系 04 结束语 行业PPT模板http://www./hangye/ 互动1 你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姓什么?长什么样? 互动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哪个更重要? 互动3 作为家长,孩子的教育您参与得多不多?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第一部分 (一)青少年抑郁的状况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留守青少年中近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青少年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与父母情感关怀不足、亲子间缺乏心理健康沟通、父母以低效方式表达高期待等家庭因素有关,如在父母情感忽视程度高的青少年中,约四成存在不同程度抑郁风险。 特别注意:抑郁≠抑郁症 (二)从流行病角度 心理疾病:3%~4%; 精神分裂症:0.1%; 心理疾病(双相障碍、强迫症等):10%; 心理疾病(多动症):17.5%; 心理问题的学生:20%~30%(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其他疑似精神障碍者)。 (三)“四无”学生群体不断扩大 无心理问题无心理疾病学生(“0”状态):30%; 专业叫法:“空心病”或“躺平”; 表现为“四无”:无动力、无目标、无方向、无意义; 徐凯文(2016):“空心病”状态学生:40%。 (四)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敏感、脆弱、矫情? 吃好一点、穿暖一点,是“胃”需要层次的满足。尊重、爱、归属等需要,是“心”需要层次的满足。 “胃”需要的满足简单粗暴;“心”需要的满足则更加细腻。 但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没有及时地转化、升级、发展。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家庭教育的困境与迷失 第二部分 (一)功利化的价值追求 教育的价值在于个体内在心灵的唤醒,学习的意义在于自我的不断发现与超越。 特别注意:我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好,我就特别好。 成功=成长? 2020年5月山东一女生杀害了自己的妈妈,在一封信中她写道: 您、我只不过是您追求成功、争强好胜的工具而已”。 “或许很多人,包括您,要问:‘既然这么爱,怎么就下得去勒死妈妈了?’但我想问:‘妈妈,难道您不爱我吗?您又何尝不是天天往我脖子上套绳子?玩命的勒!’唯一不同的是:我用的绳子是物质的,你用的是精神的。您被窒息的是心跳,我被窒息的是心而已!妈妈,诚然,您非常爱我,但这些爱从来不是没有条件的。我当初,也认为这个条件是:我是您的女儿,我血管里留着您的血。后来,我发现,这个条件更可能是:我必须无比的听话,无比的优秀,能够满足您实现争强好胜和消解过度焦虑的需求!如果非要对您的价值和追求排个序,排在前两位的一定是:成功、争强好胜,而不是您自己,也不是我。您、我只不过是您追求成功、争强好胜的工具而已”。 视频:“太难了”(来自网络) (二)忽视内在自治的个性培养 家庭教育应先注重孩子内在自我自治的培养,再关注外在成就表现。 什么是自治 即解决与年龄相当的生命历程中的复杂性问题。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内部发展,即儿童内在的独立自治的个性培养。 好的教育应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成为自主定向的人。———伯兰特·罗素 家长:“你什么都不用管,你只管读书就可以了”。 家长:“鼓励孩子家务劳动,参与社区志愿活动”。 3岁,退出孩子吃饭 5岁,退出孩子卧室 13岁,退出整理厨房 15岁,退出收拾家务 6岁,退出孩子浴室 8岁,退出孩子私人空间 18岁,退出个人选择 婚后,退出孩子家庭 培养自治个性的8个关键期 (三)不能遵循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 “别人家孩子”:是指家长通过比较不同家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