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实践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部署,理解实践在认识形成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同“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理念,增强对国家发展路径的理解。 科学精神:通过2025年科技实践与社会治理案例,辩证分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理性把握实践的特征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层内涵,避免“脱离实践谈认识”的唯心主义误区。 公共参与:立足青少年科创实践、社区治理参与等实例,树立“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成长”的意识,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认知与实践能力。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初中思政及必修四前序内容,对“认识”“实践”有初步生活认知,关注科技发展、社区变化等时政热点,且部分参与过科创、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但对二者的哲学关联、实践的本质特征及认识功能缺乏系统理解,需时政案例搭建生活与理论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核心内容,承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下设“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目,形成“概念界定—关系阐释”的逻辑链,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入门载体,为后续学习“真理”“认识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的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及三个特征(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的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层内涵(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 教学难点:结合2025年时政案例辨析“实践的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性”的统一;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中“实践需求与技术进步的相互作用”;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含2025年10月时政素材的PPT(四中全会公报节选、上海地铁“智慧维保”案例、青少年科创论坛成果、浦东元宇宙社区治理案例);印发探究任务单;布置预习“实践”“认识”等核心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10月时政混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坚持实践导向制定‘十五五’规划”部署、上海地铁“智慧维保”技术团队调试设备、青少年科创论坛学生展示“智能防洪板”成果。提问:“从地铁维保技术升级到青少年科创发明,这些实践活动如何推动我们认识世界?认识又如何反作用于实践?今天我们共同探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哲学答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如实验课、志愿服务)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实践与认识”的关联。 设计意图:以高层部署与实践案例联动场景切入,激发探究欲,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2025年实践图景中,如何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分议题一:概念解码———认识与实践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实践与认识案例集锦:①上海地铁维保团队通过人工巡检发现“传统模式响应滞后”的问题(认识),进而研发“智慧维保”系统改造设备运维(实践);②青少年科创团队观察到“城市内涝隐患”(认识),设计“智能防洪板”解决积水问题(实践);③浦东东明路街道工作人员意识到“青年参与社区治理不足”(认识),搭建元宇宙社区平台吸引青年参与(实践)。 问题设置:①材料中哪些属于“实践”?哪些属于“认识”?结合教材,二者的本质含义是什么?②对比案例,说说实践与认识的最核心区别是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一目,梳理“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与“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核心定义,结合案例明确“实践是物质性活动,认识是精神性活动”的本质区别。 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