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别 九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选自《余光中选集》第一卷。全诗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为载体,通过时间线索的推进,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从童年到成年、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的深沉思念。诗歌语言凝练、结构精巧,采用回环往复的句式与叠词手法,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被誉为“中国现代诗的经典之作”。在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本课承上启下,既是对七年级“现代诗阅读”能力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我爱这土地》等抒情诗奠定审美基础。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乡愁”不仅是地理距离的隔阂,更是文化认同、民族归属的精神纽带。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与修辞手法,但对抽象意象的理解仍显表面化,常将“乡愁”简单等同于“想家”。部分学生受流行文化影响,对“两岸关系”等政治议题存在误解或回避心理。此外,由于缺乏真实离乡经历,难以体会“坟墓”“海峡”背后沉重的历史悲怆。教师需借助情境创设与跨媒介资源,引导学生从“个体之思”走向“时代之痛”,突破“为何用这些物象”“为何越写越沉重”的认知障碍,实现从形式感知到意义建构的跃迁。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品读“邮票”“海峡”等意象,感受中华儿女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增强对中华文化根脉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 在对比两岸文学表达中,理解“一国两制”背景下民族团结的深层意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历史观。 语言运用 1. 能准确提取诗中四个核心意象及其对应的时间阶段,并梳理出“童年—青年—中年—晚年”的情感发展脉络。 2. 能模仿本诗句式,选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钥匙、信笺、照片)创作一首微型抒情诗,体现语言的凝练与韵律美。 思维能力 1. 能分析“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词的使用效果,理解其在强化情感张力中的作用。 2. 能结合“坟墓”“海峡”两个意象,推理出诗人情感由“亲情之痛”向“家国之悲”升华的逻辑路径,发展归纳与演绎能力。 审美创造 1. 能从“一枚小小的邮票”中捕捉诗意画面,进行个性化诗意描绘,展现语言美感。 2. 能以“我心中的乡愁”为主题,创作一段100字左右的抒情文字,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描写,体现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精准把握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邮票(通信)、船票(团聚)、坟墓(生死阻隔)、海峡(政治分裂)。 2. 理解诗歌通过时间推进与意象叠加,实现情感由私到公、由轻到重的递进结构。 难点 1. 深入体会“坟墓”与“海峡”两个意象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悲剧与民族创伤,理解其超越个体情感的公共意义。 2. 从“浅浅的海峡”这一看似轻描淡写的表述中,解读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重与无奈,实现从语言表层到情感内核的穿透。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两岸地图、老式邮票与船票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唤醒乡愁【5分钟】 一、时光胶囊:一封未寄出的信 (一)、教师展示一封泛黄的信纸: “妈妈,今天我收到你寄来的信了。你说‘天冷了,记得加衣’,可我却不知道你在哪里……” 1. 教师手持信纸,语气低缓,仿佛在讲述一个真实故事: “这是一封从未寄出的信。写信人是一位在大陆求学的年轻人,收信人是他远在台湾的父母。他写了整整三天,却始终不敢寄出去———因为,他不知道该寄往哪里。” 2. 提问:“如果这封信是你写的,你会怎么写?它最怕什么?” 3.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揭示:“这不是虚构,而是千千万万两岸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