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快乐的动物》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 快乐的动物》 课时 第5课时 课标要求 本课内容《快乐的动物》属于 “倍的认识” 的起始教学,紧密契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1-3年级)的核心要求:核心素养导向强调在发展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模型思想,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倍”的数量关系。 内容要求课标在“数量关系”主题中明确要求学生理解“倍”的意义,能解决与“倍”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借助生动有趣的“动物”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符合课标倡导的情境化、活动化学习理念。 教材分析 本课通常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初步认识之后,正式从“比较多少”过渡到“比较倍数关系”的关键转折课。“倍”是一个关系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它是学生理解比例、分数、百分数等复杂数量关系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应用题的认知起点 教材采用“情境导入-操作体验-概念抽象”的编排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旨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倍”表示的是“份”的关系,而非绝对的数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对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有初步理解,具备基本的分类、计数和比较能力。拥有丰富的“比多少”的生活经验, 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依赖于直观操作和图形表征来理解抽象概念。对生动有趣的情境有浓厚兴趣,注意力容易被激活。学生容易将“倍”与“个”混淆,例如认为“倍”也是一个单位。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初步感受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交流,会用图形直观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3.借助问题探究,发展应用意识,渗透数形结合、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验“倍”的含义,在初步理解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和体验“倍”的含义,在初步理解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一、想一想,连一连。 通过“想一想,连一连”的趣味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比较多少的知识经验,自然过渡到本课“倍”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探究 探究一:认识倍 1.数一数,填一填。 师:今天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同学们想去吗?(想)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 (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展示鹅、松鼠、孔雀、猴子、小鸟、小鸡的图片,然后出示只数:6、2、1、3、12、8) 师:如果用磁扣代替猴子和鹅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围棋子,也像老师这样代替猴子和鹅的只数摆在你们的课桌上。 2.认识倍。 (1)自主探究。 师:在这些动物中,就数猴子和鹅最聪明最爱动脑筋了,它们想比一比谁多谁少,你能帮它们比一比吗? 师:真了不起,在比较鹅和猴子的时候,可以比谁多,也可以比谁少,那除此之外,它们两个数量之间还蕴藏着什么秘密呢? 师:我们试着用喜欢的图形来表示鹅和猴子的数量,并以猴子的数量为一份,圈一圈,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汇报。 师:谁能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鹅的只数是6,猴子的只数是3。鹅有2个3只(边说边圈,3只看作一份,圈一个圈),猴子的只数是1份,鹅的只数是2份,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鹅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边说边板书)。照样子画一画,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