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其节奏韵律,体会古体诗之美,并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2.感受其节奏韵律,体会古体诗之美,并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 感受其节奏韵律,体会古体诗之美,并背诵诗文。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同学们,说到古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预设:《诗经》《唐诗三百首》李白、杜甫……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说到古诗,人们往往会想起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想到辉煌的唐诗宋词。其实,东汉末年,也有着这样一些诗人或诗作,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一起品味诗歌的魅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诗文朗读 (1)情境诵读 播放四首古诗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 遗(wèi) 枥(lì) 罹(lí) 禽兽(qín shòu) 2.文学常识 (1)《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19首编入《文选》而成。这19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2)曹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3)刘祯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博学有才,警悟辩捷,选为丞相(曹操)掾属,交好魏文帝和曹植兄弟。参加曹丕筵席时,平视王妃甄氏,以不敬之罪罚服劳役,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217),染疾而亡,时年三十八。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其中,代表作《赠从弟》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 (4)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