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2130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白杨礼赞 教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853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初中,语文,统编,五四,学制,八年级
  • cover
第11讲跟着《白杨礼赞》学写作 目录 一、解锁《白杨礼赞》立意之妙 2 (一)《白杨礼赞》的立意之妙 2 (二)学《白杨礼赞》立意思维 3 (三)立意练习 5 二、解锁《白杨礼赞》选材之巧 5 (一)《白杨礼赞》的选材之巧 5 (二)《白杨礼赞》的选材方法 6 (三)选材练习 9 三、解锁《白杨礼赞》结构之精 9 (一)《白杨礼赞》的结构之精 9 (二)《白杨礼赞》的结构技巧 10 (三)结构练习 12 四、解锁《白杨礼赞》语言之美 13 (一)《白杨礼赞》的语言之美 13 (二)《白杨礼赞》的语言技巧 14 (三)语言练习 16 五、综合实践———从“学技巧”到“写作文” 16 (一)写作任务 16 (二)思路解析 17 (三)范文示例 18 茅盾的《白杨礼赞》以“炽烈的情感、挺拔的意象、深刻的象征”,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 这篇散文以“白杨树”为核心载体,在“高原布景—白杨描摹—精神升华”的脉络中,浓缩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时代精神,传递出“平凡生命的坚韧”与“民族脊梁的挺拔”,彰显出现代散文“以物喻人、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独特价值。 下面我会带着大家逐段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密码,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四个维度,教大家把课文中的“回忆叙事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笔下功夫”,写出有细节、有情感、有成长的回忆类作文。 (一)《白杨礼赞》的立意 散文学习与精神培育的双重赋能 作为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核心文本,《白杨礼赞》在教学中具有“散文学习”与“精神培育”的双重价值,既呼应了单元“了解散文特点、品味散文语言”的目标,也为初中生“理解民族精神、培育品格力量”提供了优秀范本。 1.散文学习: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从“散文教学”角度,《白杨礼赞》是“学习‘托物言志’手法”的绝佳范例。首先,它以“白杨”为“物”,以“民族精神”为“志”,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需“物与志有相似点”;其次,它通过“形态描写—品格提炼—精神升华”的步骤,让学生学会“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的联想过程;最后,它的“反复咏叹、排比强化”,让学生体会“抒情语言”对“言志”的强化作用。 教学中,可组织“象征内涵分析”活动,让学生梳理“白杨形态—农民特质—民族精神”的对应关系;也可开展“仿写练习”,让学生以“梅花”“竹子”等为对象,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某种品格的赞美;还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白杨礼赞》与陆蠡《囚绿记》,感受不同散文中“托物言志”的差异———茅盾的“托物”更显“雄浑大气”,陆蠡的“托物”更显“细腻含蓄”,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多元风格。 2.精神培育:塑造“坚韧向上”的品格观念 从“精神教育”角度,《白杨礼赞》是“培育学生品格力量”的优质素材。首先,它让学生理解“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白杨“普通”却“不平凡”,引导学生学会“在平凡中追求伟大,在普通中坚守品格”;其次,它帮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通过白杨的“朴质、坚强、团结”,引导学生认同“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最后,它培养学生“面对困境的勇气”———白杨“对抗西北风”的抗争,引导学生学会“在困难中不屈,在挑战中奋进”。 教学中,可结合1941年抗战背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茅盾会选择白杨树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也可组织“‘白杨精神’分享会”,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白杨精神”;还可拓展阅读茅盾《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让学生在诗歌与散文的互文阅读中,加深对白杨精神的理解,避免对“民族精神”形成抽象化认知。 (二)《白杨礼赞》的立意思维 方法0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