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三峡教案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三峡》是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选入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文言写景名篇。文章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壮丽风光,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奇与变幻之美,体现了古人对山水的深刻观察与审美追求。该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布局,先总写三峡之险,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描写不同景象,最后以渔歌作结,余韵悠长。文章语言凝练优美,句式整饬,富有节奏感,是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提升审美感知的重要文本。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词义,但对文言虚词、特殊句式及深层意境把握仍较薄弱。部分学生对古文语言风格不熟悉,易产生畏难情绪。学生虽有旅游经验,但对“三峡”这一地理空间缺乏直观认知,需借助多媒体资源建立形象感知。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可通过小组任务激发其主动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美”,突破理解障碍,提升思维品质与审美创造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品读古代山水散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在诵读与赏析中体会古人对山河的深情礼赞,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认同。 语言运用 1. 能准确翻译课文重点句子,掌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典型文言句式结构。 2. 能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相宜”等表达策略,口头描述三峡某一季节的景色特征。 思维能力 1. 能通过圈点批注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形成逻辑清晰的文本解读框架。 2. 能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补写“春冬之时”的画面细节,发展联想与创造性思维。 审美创造 1. 能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音韵美与节奏美,用恰当语调表现景物的壮阔与灵动。 2. 能以“我眼中的三峡”为主题创作一段短文或配画,展现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翻译并理解文中关键句,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2. 把握文章“总—分—总”结构,理清四季景物描写顺序及其特点。 难点 1. 理解“林寒涧肃”“空谷传响”等意象所营造的萧瑟氛围及其情感内涵。 2. 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既赞美自然之壮美,又暗含旅途艰辛与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地图投影、板书贴纸、学案导学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初识三峡奇景【5分钟】 一、情境导入,初识三峡奇景 (一)、播放视频:三峡航拍全景片断(1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高清航拍视频,展示长江三峡的壮丽地貌:两岸高山耸立,江水奔腾而下,云雾缭绕于峰峦之间,船行于峡谷之中,镜头缓缓推进,展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视觉冲击。 2. 视频结束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 引导学生用形容词描述画面:雄伟、险峻、神秘、壮观、气势磅礴…… 4. 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时光,走进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去感受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奇绝风光。” 5. 板书课题:《11 三峡》———郦道元,并简要介绍作者背景: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地理著作之一,他不仅记录河流走向,更以文学笔法描绘山水之美。 6. 提问引发思考:“为什么一位地理学家会写出如此充满诗意的文字?这说明了什么?” 7.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小结:“因为真正的地理不仅是数据,更是风景与故事。今天的课堂,就是一场穿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