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表达教案 学科 初中美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视觉语言表达内心情感。教材以“情感表达”为主题,选取了中外经典美术作品如梵高的《星夜》、徐悲鸿的《奔马图》等,展示艺术如何承载情绪与精神力量。内容涵盖情感与色彩的关系、构图与线条的情感张力、形式语言与心理状态的对应关系。本课在整册教材中起奠基作用,为后续“创作实践”和“审美判断”提供方法支持,帮助学生建立“以画传情”的艺术思维。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情感丰富且波动较大,对自我认知和情绪表达有强烈需求,但缺乏系统的方法和语言来准确呈现内心世界。他们已具备基本的绘画工具使用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形象描绘,但在情感主题创作中常陷入“画得像”而“无感”的困境。部分学生存在表达羞怯或认为美术只是“画得好不好”的误区。教学需打破“技术至上”思维,引导其关注内在感受,并通过具体情境任务激发真实表达欲。教师应创设安全、开放的表达环境,借助对比观察、小组互评、即兴创作等方式,突破心理障碍,提升情感表达的自觉性与艺术性。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识别并描述不同美术作品中色彩、线条、构图所传达的情感特征,如热烈、宁静、压抑、欢快等。 2. 能结合自身经历,说出一幅作品让自己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的具体原因。 艺术表现 1. 能运用点、线、面、色等基本元素,选择适合的表现方式(如夸张、变形、象征)表达一种特定情感。 2. 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幅具有明确情感指向的原创小品画,体现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 创意实践 1. 能在小组合作中提出个性化的创作方案,尝试跨媒介组合(如拼贴+手绘)增强情感表现力。 2. 能反思自己作品中情感表达是否清晰,是否与画面语言匹配,提出优化建议。 文化理解 1. 能举例说明中外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传递社会情绪或个人心路历程,如梵高、徐悲鸿等。 2. 能理解“艺术是情感的载体”这一文化观念,认同美术不仅是技能,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美术语言(色彩、线条、构图)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指导学生完成一次基于真实情感体验的自主创作,实现“由心而画”。 难点 1. 如何帮助学生跨越“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情绪”的心理障碍,建立情感—图像转化的信心。 2. 如何避免情感表达流于表面化或符号化(如用红色=愤怒),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名家作品图集、情绪卡片、素描纸、水彩笔、剪刀胶棒、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一封未寄出的信【5分钟】 一、创设“秘密信箱”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一)、教师展示一个古旧木箱,打开后取出一张泛黄信纸,声情并茂朗读: “亲爱的你,今天我一个人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窗外下着雨,同学们都在说笑,可我却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我想告诉你,我有点害怕,也有一点难过,但我又不想被别人知道。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请不要问我是谁,只希望你能明白,有些心情,只能藏在画里。” 1. 教师停顿,目光扫视全班,轻声问:“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心里有话,却不知道该对谁说?” 2. 鼓励学生举手分享类似经历,不强求,允许沉默,教师点头表示理解:“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时刻’。” 3.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当一位‘无声的信使’———用画笔代替文字,把那些说不出口的心情,画出来。” 4. 板书课题:《情感表达》,并用红笔圈出“画”字,强调“这不是画画比赛,是心灵对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