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4995

2.7《固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2978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固体,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青岛版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液体》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解密稳固堡垒———固体的形态探秘 围绕单元大情景“小小物质科学家实验室”,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制作,探究固体的固定形状、弹性形变等核心特征,培养科学推理能力与工程思维。 二、课程标准依据 (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核心概念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3~4年级:描述物体的形状、硬度等特性)。 2.探究实践:能使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特征(如硬度计),设计实验验证固体形变规律。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倡导“做思共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建构科学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材分析 1.定位:本课承接《液体》的流动性研究,对比学习固体的固定形状特性,为后续《气体》的三态对比奠定基础。 2.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P28-31,通过观察石头、橡皮等常见固体,探究其形状稳定性、弹性形变等特征,并初步渗透分子排列模型。 3.衔接:前承《液体》的流动性特征,后启《制作量杯》的测量工具设计(需理解固体形状稳定性)。 四、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固体有固定形状;理解弹性形变(如橡皮筋拉伸)与塑性形变(如黏土挤压)的区别。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固体共性;用“分子紧密排列”模型解释形状稳定性(形象化类比)。 探究实践 能用感官和工具(放大镜、硬度计)观察固体特征;设计“弹性极限测试”实验并记录数据。 态度责任 培养严谨实验习惯;感受中国古建筑中的固体力学智慧(长城砖石结构),增强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固体的固定形状与形变特征。 2.难点:区分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理解分子排列模型。 六、教学准备 石头、木块、橡皮、黏土 观察不同固体的形状稳定性与形变差异 弹簧、橡皮筋、塑料尺 探究弹性形变特征 放大镜、简易硬度计 测量固体硬度并对比 分子模型动画PPT 解释固体分子紧密排列特性 学习任务单(附后) 记录观察结果、实验数据及分析结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创设,问题驱动 教师活动: “欢迎回到‘小小物质科学家实验室’!上节课我们破解了液体的流动之谜,今天的新挑战是———为什么石头能堆成高塔不倒? 看,老师用积木搭了一座塔(展示),如果换成水能搭起来吗?为什么固体能保持固定形状?让我们化身‘固体侦探’,揭开稳固的奥秘!” 学生活动: 1.对比观察积木塔与水杯,思考形状稳定性差异。 2.提出疑问:“固体为什么不会像液体一样流动?” 设计理念: 1.用积木塔与水杯的对比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2.紧扣单元情景“实验室探秘”,强化科学角色代入感。 (二)新授:合作探究,建构概念 活动1:观察固体的形状稳定性 教师引导: “请每组用石头、木块、橡皮搭建一个小塔,再用黏土捏成同样形状。思考:哪种材料最容易保持形状?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合作实验:尝试用不同材料搭建结构,记录倒塌次数(如黏土易塌)。 2.数据分析:在任务单填写结论:“固体有固定形状,不易流动。” 教师追问: “为什么橡皮比黏土更稳固?想象一下,固体的分子像‘手拉手的小士兵’,站得笔直整齐!” 跨学科融合: 工程:引入长城砖石结构案例,渗透中国古建筑智慧。 活动2:实验探究形变类型 教师提问: “固体真的完全不变形吗?拉一拉橡皮筋,压一压黏土,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1.自主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如:拉伸橡皮筋vs挤压黏土)。 2.实验验证: (1)测量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原长的程度(弹性形变)。 (2)记录黏土挤压后是否回弹(塑性形变)。 3.任务单填写: “弹性形变:能恢复原状(如橡皮筋);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如黏土)。” 教师点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