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5667

【轻质减负】第18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2866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轻质,减负,18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课型 概念课 二、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 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为其中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要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并“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感哲思”,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体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以及作者表达出来的独特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作者通过昆明的雨,把昆明的人、事、物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平淡自然、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散文创作的追求。 2.教材解读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在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曾琪老先生散文中淡而有味的风格,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这篇兼具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的美文。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学习了不少写景抒情散文,在七年级也学习《雨的四季》等写景抒情类散文,对写景抒情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散文,品味不同散文风格的能力。 2.行为习惯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亲情既有依赖又有叛逆,本文能引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对亲情的深层思考。 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背景年代有隔阂,需教师引导搭建理解的桥梁。 3.关键能力 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发展的高峰期,表现在知识的抽象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自我反思能力及各种观念、原则的快速形成。他们能在教师引导下,有意性地开展课本的活动探究。 四、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我能准确读写出本课 “读读写写”的字音字形。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昆明的雨的特点。 拓展性目标 1.我能分析作者寄寓的情感。 2.我能通过分析具体语段理解作者诗意的语言。 挑战性目标 1.我能体会到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想念以及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 五、实现路径 基础性目标 实现路径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读准字音。 2.抓住关键词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拓展性目标实现路径 1.找出文中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进而概括作者寄寓的情感。 2.通过词语、标点、段落,分析其语言特点,进而把握作者诗意的语言。 挑战性目标实现路径 1.结合助读资料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