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6559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84993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七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 在你的童年中,带给你欢乐最多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谈话导入 拾童年美好, 感人生百味 ———品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字_____,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_____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 作者简介 他的作品以杂文和小说为主,深刻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战斗精神。代表作有——— 周树人 豫才 “鲁迅” 《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热风》 散文诗集《野草》 夯实基础 作品介绍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也就是人到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夯实基础 这部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共收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_____ 回忆性散文是作者自述往昔真实感受和经历的一种文体,是对生命履历的回忆。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 夯实基础 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 二是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 文章中往往都有“过去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回忆过去的再感受。 了解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通缉抓捕,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写了一些回忆旧事的文章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 夯实基础 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没有顾虑。 高枕而卧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迹罕至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人声鼎沸 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 盔甲 确实。 确凿 也作“高枕无忧”。 一般指地方荒凉偏僻。 反义词:鸦雀无声 词语集注 夯实基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聚焦题目,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VS 地点的转变,表示以空间变换为记叙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从 到 解析标题 哪个标题更好? 为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用对比式拟标题,容易引发读者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的兴趣,表现出一种显著的反差效果,能更好的凸显文章主旨。 VS 解析标题 2.默读课文,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看看哪些段落写百草园, 哪些段落写三味书屋,梳理本文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1.默读习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2.默读技巧: (1)有速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遇到生字、生词,用猜读法或跳读法。 (2)有思考:边读边思考,做笔记,圈点勾画。 (3)整体性:一气呵成读完文章,能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全文。 默读策略 解析标题 回忆百草园的生活 1—8段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10—24段 过渡 承上启下 第9段 通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连接起来。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谋篇布局巧对比,板块清晰结构明 解析标题 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我”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读了全文,尝试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补写句子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_____。 解析标题 解析标题 快乐 开始苦恼/失去天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_____ 1.读百草园的生活(1-8段),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