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9518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18775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中国人,失掉,自信,课件,2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中国人 失掉 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且介亭杂文》 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文体知识 议论文分类 立论文 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字词积累 自夸:自己夸耀自己。 一味:副词,单纯地。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 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回答课后思考探究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1.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树靶子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驳观点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立观点 3.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得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第二部分(3—5) 第三部分(6—8) 提出对方的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直接反驳———失去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 第一部分(1—2)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四部分(9) 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你从下段文字中的划线字中读到了怎样的况味?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过脸,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